[发明专利]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1717.1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8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赵卫政;张习上;钱邦栋;徐春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兴厦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0 | 分类号: | E02D5/30;E02D5/7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256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钢筋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区空闲土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导致建筑物沿纵向高度方向大幅提高,平面布局受到大幅压缩,市区内相邻建筑物间距离不断减小,对建筑物的桩基础设计及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桩基设计采用较多的桩基础类型有钻孔灌注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及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钻孔灌注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特点,但同时具有施工工艺环节繁多,施工效率低、工期长、机械施工噪声大等缺点,泥浆钻进施工及排放等问题对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与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施工工艺特点是机械施工效率较高,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效果好,采用静压法施工环境噪声污染较小。但此两种工艺有着共同的缺点是单桩承载力低,且施工挤土效应较大,施工时须充分考虑对周边道路管线及临近建筑物的保护。此两种桩型相比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受水平荷载能力很低,抗剪效果差,而预制方桩除了承受竖向荷载,同时也可承受部分水平荷载,挤土效应管桩比方桩又稍好些。可以说几种工艺各有优劣。
故,需要一种新的桩体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单桩承载力,节约成本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包括上节桩和下节桩,还包括第一注浆管和第二注浆管,所述第一注浆管位于所述上节桩的中心,所述第二注浆管位于所述下节桩的中心,所述第一注浆管贯通所述上节桩,所述第二注浆管贯通所述下节桩;所述下节桩的上端与所述上节桩的下端连接,所述下节桩的下端具有桩尖,所述桩尖设置有注浆孔,所述第二注浆管连通所述注浆孔。
有益效果: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既能够提高单桩承载力,节约成本,又能够弥补钻孔灌注桩施工噪声大、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上节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节桩桩身A-A处的剖面图;
图3是下节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节桩桩身B-B处的剖面图;
图5为上节桩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上节桩与下节桩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第一注浆管与第二注浆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下节桩的桩尖的主视图;
图9为下节桩的桩尖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本发明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包括上节桩1和下节桩2,还包括第一注浆管11和第二注浆管21,第一注浆管11位于上节桩1的中心并且贯通上节桩1。第二注浆管21位于下节桩2的中心并且贯通下节桩2。下节桩2的上端与上节桩1的下端连接,下节桩2的下端具有桩尖23,桩尖23设置有注浆孔24,第二注浆管21连通注浆孔24。其中,上节桩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桩帽12,下节桩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桩帽22。其中第一桩帽12和第二桩帽22均为钢桩帽。下节桩2的上端面中心处预设有凹槽23。上节桩1、下节桩2管路总体布置:在桩的中心埋设注浆管一根,上节桩1的第一注浆管11贯通整根上节桩1,下节桩2的第二注浆管21自下节桩2桩身上部埋设至桩尖23部位,与注浆器空腔26相连接。
请参阅图6、图7所示,因送桩需要,上节桩1桩顶部位第一注浆管11用堵塞装置13塞住后,浇注在上节桩1的桩顶部内,待基坑开挖后将桩顶部凿除小部分混凝土,凿除深度不大于50mm,清理干净后拔除堵塞装置13,连接注浆管后进行注浆。其中堵塞装置13可以为橡胶塞。
请参阅图6、图7所示,上节桩1与下节桩2进行接桩时应注意上节桩1与下节桩2的注浆管对正,在上节桩1的第一注浆管11管头部位涂抹硅酮密封胶后与下节桩2的第二注浆管21顶部压紧相连,之后用连接角钢对上节桩1和下节桩2的四角进行电焊接桩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兴厦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兴厦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17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