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81512.3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8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56 | 分类号: | H05B3/56;H05B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6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罐 管道 采油 用伴热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伴热电缆,尤其是一种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
背景技术
由于原油中的稠油含蜡、高凝等均因“物性差”在开采生产中,当原油从油层通过油管和输油管到达集输泵站时,热量损失,使原油温度低于外界流动温度。这会导致蜡的析出沉积、粘度突增,增大流动压力下降而导致不能顺利开采。热力采油是利用热源沿采输过程中,通过载体与原油(稠、蜡、凝)进行热交换,补充热量损失。传统的“稠油”开采技术主要是蒸汽吞吐气“化学降解”和电加热等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缺陷也阻碍了原油的开采。蒸汽吞吐气“化学降解”具有技术成本高,易破坏油层结构等缺点。采用电加热技术制造的电缆由于其电热体大都是金属材料,耗电量大、热转换效率低(仅有70% )、易烧断、易损耗,而且电缆使用寿命也较短,需两年更换一次,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即使是现在比较先进的高频感应电加热技术也存在着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因远距离传输,损耗很大,需要将电源放在井下,井下压力大,温度高,对产品制造技术、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方法虽有较宽的应用领域,但是它们却很难制作成使用耐长久且热效率高不影响其应用范围的电热元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结构设计合理,制造工艺简单、产品强度高、耐油、耐酸碱、耐腐蚀等特点外,还具有节能、重量轻、寿命长特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包括电源导线和碳纤维加热电缆,其电源导线和碳纤维加热电缆之间依次间隔有碳纤维绝缘层、树脂绝缘层、屏蔽层和玻璃纤维编织层;所述碳纤维加热电缆绞合于玻璃纤维编织层外;所述电源导线和碳纤维加热电缆通过电极连接。
优化的,上述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其电源导线由若干根铜导线绞合而成。
优化的,上述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其铜导线为裸铜线或者为镀锌铜线。
优化的,上述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其碳纤维加热电缆由若干碳纤维丝和芳纶丝绞合而成。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当额定工作电压为220V 时,可使电缆表面温度达到150 0C 左右,热滞后小,升温快,发热温度均匀;由于碳纤维加热电缆的电热体采用的碳纤维是非金属材料,其密度是2.0g/cm 左右,而铜合金材料的密度一般是8.5g/cm ,则在外径都为18mm 的情况下,一千米碳纤维油田加热电缆的重量为800kg ,比同外径的采用铜合金材料的油田加热电缆轻200-300kg,由于碳纤维自身的优点,所以油田加热电缆的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寿命长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包括电源导线1和碳纤维加热电缆2,其电源导线1和碳纤维加热电缆2之间依次间隔有碳纤维绝缘层3、树脂绝缘层4、屏蔽层5和玻璃纤维编织层6;所述碳纤维加热电缆2绞合于玻璃纤维编织层6外;所述电源导线1和碳纤维加热电缆2通过电极7连接。电源导线1由若干根铜导线11绞合而成。铜导线11为裸铜线或者为镀锌铜线。碳纤维加热电缆2由若干碳纤维丝21和芳纶丝22绞合而成。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油罐、管道和采油用伴热电缆,当额定工作电压为220V 时,可使电缆表面温度达到150 0C 左右,热滞后小,升温快,发热温度均匀;由于碳纤维加热电缆的电热体采用的碳纤维是非金属材料,其密度是2.0g/cm 左右,而铜合金材料的密度一般是8.5g/cm ,则在外径都为18mm 的情况下,一千米碳纤维油田加热电缆的重量为800kg ,比同外径的采用铜合金材料的油田加热电缆轻200-300kg,由于碳纤维自身的优点,所以油田加热电缆的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寿命长久。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15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垃圾处理桶
- 下一篇:一种金属拉丝机绕丝盘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