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广藿香新品种的培育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179323.2 申请日: 2012-06-04
公开(公告)号: CN102703422A 公开(公告)日: 2012-10-03
发明(设计)人: 莫小路;严振;曾庆钱;邱蔚芬;黄珊珊;焦豪妍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中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5/05 分类号: C12N15/05;C12N13/00;A01H4/00
代理公司: 广州创颖专利事务所 44222 代理人: 曹可芬
地址: 510520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广藿香 新品种 培育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育种方法,具体涉及利用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技术获得广藿香新品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中药广藿香为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广藿香植物原产于东南亚各国,现在中国广东和海南省都有栽培供药用。广藿香是制备 “藿香正气丸”、“抗病毒口服液”等中成药的主要药用材料,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并兼有抑菌抗病毒、抗螺旋体等功效。广藿香的主要用途是提取精油供医药和香料/化妆品工业生产需要,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广藿香精油需求量约220吨,而产量只有50多吨,大部分依赖进口;此外,广藿香精油还对植物病原真菌和农业害虫有抑制和毒杀作用,可用于绿色农药的生产。

有关药理学实验表明:广藿香精油中的杀菌活性成份是广藿香酮,对多种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世界各地种植的广藿香除了在形态、气味、药材产量上有差异外,其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也有差别。研究者在对不同产地的广藿香的精油成分分析中发现,我国各地的广藿香可以按其精油的组分划分为“酮型”和“醇型”两个化学型,“酮型”广藿香主要产广州市郊石牌村和肇庆、高要地区,俗称“石牌广藿香”或“牌香”,其精油中含有较高的广藿香酮(药效成分),但药材产量和精油的产量都很低;“醇型”广藿香主要产于广东湛江和海南万宁地区,俗称“海南广藿香 ”或“南香”,其药材和精油的特征与国外广藿香原种的相似,即产量高但药用成分的含量很低,药效差,只适合作为化妆品工业用。

产于广东省广州石牌地区的广藿香品种被公认为品质最好的品种,但由于城市发展、耕地压缩,以及产量低、育种困难等原因,石牌广藿香已濒临灭绝,仅在少数研究单位内有保存。所以迫切需要培育优质高产的广藿香新品种。

由于广藿香罕见开花,生产上主要靠扦插繁殖,因此无法通过传统杂交育种方法来改良广藿香的品质;并且由于目前对广藿香中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基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通过转基因方式进行广藿香药效成分的品质改良目前还很困难;而通过常规组织培养方法获得的再生植株不能根本改变“石牌”和“海南”两个广藿香栽培变种的品质特点,已有报道广藿香育苗技术研究主要在抗病品种的筛选培育方面。总之,目前广藿香药材中没有一个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也高的品种,也没用相应的育种研究报道。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广藿香新品种培育方法,培育出具有石牌广藿香的有效成分

广藿香酮高含量的优良品质,又具有海南广藿香的高产量的优质广藿香新品种,为广藿香种植业提供优质高产的种源,也为中药生产企业提供了新的药源。

为达到本发明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广藿香新品种的培育方法,是一种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它采用悬浮细胞酶解法、沉降法分离纯化得原生质体,将受体的原生质体用碘乙酰胺处理,供体的原生质体用紫外线照射后用聚乙二醇诱导进行不对称融合,得到的融合产物置于看护培养基中进行看护培养,获得的细胞团转移到体胚诱导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出体胚直至获得完整的再生苗,将再生苗再转移到促进植株发育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新品种的,具体步骤如下:

(1)悬浮细胞的培养:分别采用两个不同品种的广藿香无菌苗顶芽下第2~3对展开叶片,采用常规法接种到愈伤组织培养基中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每隔15~25天继代一次;愈伤组织经两次以上继代培养后,取2~10克接种于100毫升细胞悬浮培养液中震荡培养,经筛选后,建立两个品种的广藿香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其悬浮细胞每隔15~25天继代培养一次;

所说的愈伤组织培养基组成是:在每升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0.02~0.1 毫克的2,4 - 二氯苯氧乙酸(2,4 - 二氯苯氧乙酸简称2,4 –D,以下及权利要求书中均采用简称)、0.2~1.0毫克的激动素(激动素简称KT,以下及权利要求书中均采用简称)、30 克蔗糖和6.5克琼脂粉,pH为5.7~5.8 ; 

所说的细胞悬浮培养液组成是:在每升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0.02~0.1 毫克的2,4 – D、0.5~1.5毫克的6 - 苄基氨基嘌呤(6 - 苄基氨基嘌呤简称6–BA,以下及权利要求书中均采用简称)和30 克蔗糖,pH为5.7~5.8 ;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中药研究所,未经广东省中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93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