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材废弃纤维高效酶水解的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8502.4 | 申请日: | 201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3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付时雨;陈理恒;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9/14 | 分类号: | C12P1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材 废弃 纤维 高效 水解 预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木材废弃纤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材废弃纤维高效酶水解的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木质纤维是一种可再生且储量大的资源,被认为是石化资源的理想替代品。近年来,木质纤维的生物炼制,特别是利用木质纤维制备燃料乙醇,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木质纤维制备乙醇的关键一步是木质纤维的预处理,其影响着后续的一系列工序。木质纤维的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烧碱法、稀酸法、热水/蒸汽爆破法、氨气法和有机溶剂法等预处理技术。以FeCl3溶液预处理方法(Li Liu , Junshe Sun , Min Li , et al. Enhanced enzymatic hydrolysis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orn stover by FeCl3 pretreatment[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00(2009):5853-5858.)有如下优点:可以降解半纤维素,并打断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中木素和聚糖之间的联接,提高纤维素后续酶解过程中对纤维素酶可及性;FeCl3溶液可回收重复利用,减少木质纤维制备乙醇预处理环节的成本且对环境友好。但单一的氯化铁处理需要加大药液体积用量才能保证反应的均匀性,反应过程中副产物容易发生再沉积,且不易于洗涤,容易导致铁元素及副产物残留在预处理废纤维上,抑制纤维后续的酶水解。因此,预处理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有利于解除上述的抑制作用。
制浆造纸工业产生大量的废纤维,厂家往往对这些废纤维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废纤维不仅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回收利用,而且严重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因此,本发明对木材机械制浆产生的废纤维进行预处理,提高后续酶水解 转化为葡萄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木材废弃纤维高效酶水解的预处理方法,该方法以木材废弃纤维为原料,加入金属氯化物溶液和表面活性剂以进行预处理处理液,然后对预处理原料进行纤维素酶水解糖化,获得可发酵还原糖,该糖可用于发酵生产生物燃料,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木材废弃纤维高效酶水解的预处理方法,该方法以木材废弃纤维为原料,加入由金属氯化物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混合成的处理液进行预处理,然后对预处理原料进行纤维素酶水解糖化。
进一步的,木材废弃纤维高效酶水解的预处理方法中,将木材废弃纤维置于高压反应釜中,加入金属氯化物和表面活性剂,并加水搅拌混合均匀后开始升温进行预处理,在温度达到100-200℃后保温0-240 min,预处理结束后放出蒸汽、卸料和冷却,进行固液分离,用水将预处理原料洗涤至中性用于生物酶水解
优选的,所述木材废弃纤维原料中的木材为针叶木或阔叶木。
优选的,所述木材废弃纤维为机械法制浆产生的,所述机械法制浆包括热磨机械浆(TMP)、化学热磨机械浆(CTMP)或碱性过氧化氢机械浆(APMP)。
优选的,所述金属氯化物及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2.4:1 ~ 4.8:1,处理液体积和原料质量的比例为 6:1 ~ 10:1 (mL/ g),预处理的温度140 - 200℃,预处理的保温时间为0 - 240 min。
优选的,所述处理液体积和原料质量的比例为 8:1 (mL/ g);所述预处理温度为180 ℃,保温时间为30min。
优选的,所述金属氯化物为氯化铁或氯化锌;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吐温20或吐温80。
优选的,所述纤维素酶水解糖化采用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复合酶。
优选的,纤维素酶活力用滤纸酶活FPU表示,β-葡萄糖苷酶活力用CBU表示,所述纤维素酶用量为5-20 FPU/g木材废弃纤维,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5.6-25 CBU/g木材废弃纤维。
预处理原料的纤维素酶水解率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85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