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部分亚硝化联合反硝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闭环控制系统及其脱氮除碳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8432.2 | 申请日: | 201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1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周少奇;李伙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部分 硝化 联合 处理 垃圾 渗滤 闭环 控制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部分亚硝化联合反硝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闭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器(4)、自控系统、恒温控制系统(10)、曝气系统、进水系统、出水系统和排泥系统,曝气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鼓风机(5)、气体转子流量计(6)和曝气管(7),曝气管(7)上位于反应器(4)底部的部分设有微孔曝气头(8),曝气管(7)的末端粘结有气密堵头;所述进水系统包括贮水箱(1)、进水泵(2)与进水管(3),进水泵(2)的进水端接贮水箱(1),进水泵(2)的出水端与进水管(3)的一端连接,进水管(3)的另一端通向反应器(4)内;所述出水系统包括出水电磁阀(15)和出水箱(17)连接组成,反应器(4)侧面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电磁阀(15)一端连接,出水电磁阀(15)的另一端与出水箱(17)连接;排泥系统包括排泥电磁阀(16)与污泥箱(20),污泥箱(20)通过排泥电磁阀(16)与反应器(4)侧面的出泥口连接;反应器(4)中还设有搅拌机、pH传感器(12)、出水浮球开关(13);所述的自控系统包括可编程控制器(11),可编程控制器(11)分别与进水泵(2)、出水电磁阀(15)、排泥电磁阀(16)、搅拌机(9)、鼓风机(5)、pH传感器(12)和出水浮球开关(13)连接,控制反应器(4)的进水、搅拌、曝气、沉淀、排泥和排水工作;恒温控制系统(10)包括相连接的温度控制器和加热棒,用于独立地自动控制反应的温度,加热棒位于反应器(4)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亚硝化联合反硝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闭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系统,报警系统包括相连接的报警浮球开关(14)和报警器(19),报警浮球开关(14)位于反应器(4)的内侧壁且位于出水浮球开关(13)上方,报警浮球开关(14)和报警器(19)均与可编程控制器(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亚硝化联合反硝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闭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反应器(4)侧面的出水口位于出泥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亚硝化联合反硝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闭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反应器(4)的底端设有清空阀(18)。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亚硝化联合反硝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脱氮除碳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进水与搅拌:初次启动反应器时,可编程控制器(11)启动进水泵把垃圾渗滤液泵入反应器内,进水完毕,进行缺氧搅拌1.5~2.5小时,利用原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将反应器内25%~30%的亚硝氮和23%~28%的硝氮反硝化掉,降解的有机物部分合成为微生物菌体或部分转化为CO2或部分形成其它水溶性微生物产物,亚硝氮和硝氮则转化为氮气而脱除,达到同时脱除氧化态无机氮与部分可降解有机物的目的;
(2)曝气:缺氧搅拌结束开始曝气,活性污泥通过氧传质与污水的氨氮与有机污染物反应,进行大部分可降解有机物的异养好氧降解,还进行自养部分亚硝化反应,将反应器中50%~60%的氨氮转化亚硝氮,伴随有1%~2%的氨氮转化为硝氮;
(3)排泥、沉淀与排水:当曝气使反应pH值降低至设定范围8.15~8.35后,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排泥电磁阀工作以排出泥水混合液,然后反应器停止工作进入沉淀阶段,沉淀结束后立即进行排水,排水结束后通过可编程控制器(11)自动启动下一周期的循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氮除碳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脱氮除碳方法步骤由可编程控制器的步进指令控制下依次运行,并设为停电保持,不被停电打乱控制流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氮除碳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恒温控制系统(10)控制反应器内反应温度为26±1℃,pH值为8.2~8.5,溶解氧在0.3~1.5 mg/L,污泥停留时间为60~90 d,水力停留时间为1.2~3.0 d;无需添加任何酸碱调节剂 。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氮除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采用的比体积曝气率为15~30 L/L? h,污泥体积指数为40~60ml/g,污泥浓度为5000~8500 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843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