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辊床上的车身自动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6550.X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9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平;陈灵芝;王程远;顾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88 | 分类号: | B65G47/88;B25B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805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床上 车身 自动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辊床上的车身自动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企业的涂装车间大多都是人工喷涂,所以没有车身相对滑撬以及滑撬相对于辊床的定位精度的要求。而且整个涂装生产过程中,车身与滑撬需要经过多次的脱离再结合,为提高车身的运输效率,在车身在吊具上以及车身在滑撬上都未使用销定位。随着机器人喷涂项目的上线,机器人喷涂时要求车身与滑撬是精确定位的,而其余大部分工位并无精确定位要求,所以为减少设备改造量以及工人工作量,仅仅在机器人喷涂工位前通过人工完成车身与滑撬的精确定位。
为完成上述设计方案,对现有滑撬进行改造,使其与车身实现销定位,并且要求定位销能够人工操作进行伸缩,在需要进行精确定位时,将定位伸出,使其与车身定位孔进行配合实现精确定位。在无需进行精确定位工位时,定位销缩入定位销安装孔,无需使其与车身配合。例如,公开号为CN102442543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车身输送装置,包括辊床,辊床的滚轮上设有滑撬,滑撬包括梯子形的滑撬本体、固定在滑撬本体上的支撑总成和定位总成,其中滑撬本体下方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两端对称设有若干与滑撬本体匹配的万向滚珠台,支撑架与固定在辊床内侧的驱动装置相连接。使用时,驱动装置带动支撑架将滑撬本体举起,当滑撬与车身快接近时,吊具与滑撬同时停止运动,手动调整滑撬在支撑架上的相对位置,使得定位总成的定位销与车身的工艺孔位置对接;将吊具继续往下降,使白车身转落至滑撬,滑撬的支撑总成用于支撑车身,滑撬的定位总成上的定位销用于对接车身的工艺孔,实现滑撬对车身的精确定位。该车身输送装置,装置小巧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省时省力;通过在辊床上增设辅助滑撬定位车身的装置,增加了滑撬的相对位置自由度,使得滑撬能够前后、左右调整位置,确保滑撬上的定位销能与车身工艺孔对接,从而达到精确定位车身的目的,有利于机械化喷涂车身,也有利于提高汽车生产中流水作业的工作效率。
然而,要实现在机器人喷涂工位前使车身与滑撬的精确定位,必须保证车身、滑撬和辊床三者精确定位,公开号为CN102442543A的专利文献仅仅公开了车身与滑撬之间的定位,没有对滑撬精确定位,未彻底解决车身进入机器人喷涂工位前的精确定位的技术问题。在车身进入喷涂车间后,需要人工进一步进行调整,降低了机器人的喷涂效率,增大了现场人员的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辊床上的车身自动定位装置,利用该输送系统,可完成对车身、滑撬和辊床三者之间的精确定位,提高了喷涂车间的喷涂效率,降低了现场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汽车喷涂成本。
一种辊床上的车身自动定位装置,包括辊床、与辊床滑动配合的滑撬以及固定在滑撬上的车身定位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辊床的安装座上的滑撬夹紧机构和车身调节装置;所述的车身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座、固定在支撑座下方驱动支撑座上下移动的顶升装置以及固定连接在支撑座上方的车身支撑部,所述车身支撑部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座顶面的滑轨以及能够沿滑轨往复移动的支撑架,滑轨的方向与滑撬运行方向平行;所述的支撑架顶部固定连接有托盘以及与托盘滑动配合的支撑块。
通过滑撬夹紧机构首先实现滑撬与辊床之间的精确定位,在两者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再进行对车身相对滑撬的调整,提高了车身定位精度。对车身进行位置调整时,车身放置于支撑块上,通过滑轨可对车身进行前后方向的调整,通过调整支撑块可对车身进行左右方向的调整。顶升装置的设置,实现了车身定位装置与滑撬的分离,从而便于完成对车身位置的调整,调整完成后,顶升装置再将上述车身定位装置下移至滑撬上,滑撬上的定位销穿过车身定位孔将车身定位,最后滑撬载着车身进入机器人喷涂工位进行喷涂即可。
滑撬夹紧机构可选用多种机构,为便于装配,降低安装成本,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滑撬夹紧机构包括包括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驱动齿轮转动的夹紧机构电机以及分别固定在两个齿轮的转轴上且相向设置的夹紧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65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