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6213.0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3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智勇;黄星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深鑫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3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因为体积轻薄,辐射小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成为主流的显示产品。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一面光源,如背光模组,为液晶面板提供亮度充分且均匀的平面光。
现有背光模组通常包括导光板及点光源,该导光板包括具有出光区域的顶面、与顶面相对设置的底面及连接该顶面与该底面的多个侧面,其中一侧面作为导光板的入光面。该点光源设置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由该点光源发出的光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经过该导光板的传播后由顶面的出光区域射出该背光模组。
然而,为了追求背光模组的轻巧化,占据背光模组主要重量的导光板被薄型化,应用薄型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重量较轻,而作为点光源的发光二极管的薄型化速度跟不上导光板的薄型化速度,造成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高度高于导光板入光面的高度,即导光板顶面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导致发光二极管所发出光的一部分无法进入导光板,光的利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光源与薄型的导光板无法匹配造成的光利用率低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光利用率的背光模组。
另,还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光源及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顶面、与该顶面相对设置的底面及位于导光板一侧且分别与顶面与底面相连接的第一入光面,该顶面包括出光区域,该光源设置于该第一入光面一侧,该光源具有发光面,该顶面还包括入光区域,该入光区域与第一入光面相连接,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条,该导光条与该导光板层叠设置,且该导光条对应该入光区域设置,该导光条与该导光板沿层叠设置方向上的长度之和不小于该光源发光面沿导光条与该导光板层叠方向上的高度,该光源产生的光线一部分经由该第一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另一部分通过该导光条后,由导光板顶面上的入光区域进入导光板,进入导光板内的光线由该出光区域射出。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液晶面板及相邻该液晶面板且为该液晶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及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顶面、与该顶面相对设置的底面及位于导光板一侧且分别与顶面与底面相连接的第一入光面,该顶面包括出光区域,该光源设置于该第一入光面一侧,该光源具有发光面,该顶面还包括入光区域,该入光区域与第一入光面相连接,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条,该导光条与该导光板层叠设置,且该导光条对应该入光区域设置,该导光条与该导光板沿层叠设置方向上的长度之和不小于该光源发光面沿导光条与该导光板层叠方向上的高度,该光源产生的光线一部分经由该第一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另一部分通过该导光条后,由导光板顶面上的入光区域进入导光板,进入导光板内的光线由该出光区域射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背光模组的导光条与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共同接收光源发出的光,导光条再将进入导光条内部的光传递至导光板,相当于增加了进入的导光板的入光面积,使光源发出的绝大部分的光进入导光板后经由导光板转换后变为较为均匀的平面光出射,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反射结构、导光条及光源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V-IV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5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组装后的剖示图,其剖切位置与图4所示的图3中的剖切位置相同,同时液晶面板省略。
图6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组装后的剖示图,其剖切位置与图4所示的图3中的剖切位置相同,同时液晶面板省略。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深鑫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未经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深鑫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62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剩余活性污泥制备可降解地膜的方法及地膜
- 下一篇:一种联轴器机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