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调节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5713.2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5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乾邦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调节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别对多个冷却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作为减少空气调节器使用时的耗电量的方法,可以考虑采用在用户退出房间时由用户亲自操作遥控器等而使运转停止、或为了降低空调负荷而变更设定温度的方法。除此之外,有人提出了在空气调节器中设有检测室内是否有人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空气调节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具有多个空调机,当人体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室内没人时,为使与没人的房间相对应的空调机的空调负荷下降而自动变更设定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32530号公报(例如参照图1和图2)
在用户亲自使运转停止或变更设定温度的方法中,除了可能忘记操作、误操作等,还有操作本身麻烦的问题。即,在该减少耗电量的方法中,影响用户的使用方便度。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对于用户不在的房间,为使空调负荷下降而自动变更设定温度,减少使用时的耗电量。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未考虑到与在屋内的人数相对应地向各空调机分配制冷剂,所以根据在屋内的人数的不同,相应地压缩机可能不是高效运转。
另外,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由于并未依据在屋内的人数分配制冷剂,所以即使是设定温度相同的房间,制冷制热的起效状况也不一样,可能降低用户的舒适性。
即,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无法在提高用户的舒适性的同时高效地实现减少耗电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且能高效减少耗电量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多个节流装置和多个利用侧换热器,它们由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冷冻循环,该空气调节器具备:人体检测部件,其检测空调对象空间的在屋内的人数,空气调节用空气自利用侧换热器供给到该空调对象空间内;控制部件,其根据人体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控制多个节流装置的开度,对供给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中的制冷剂量进行调整。
采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能够依据在屋内的人数,适当地分配向多个利用侧换热器供给的制冷剂,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并且高效地实现减少耗电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说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器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分配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设定温度变更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停止和运转开始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剂分配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设定温度变更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停止和运转开始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器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是说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器100的系统结构的图。
空气调节器100是依据空调对象空间的在屋内的人数对供给到室内机30内的制冷剂分配量进行调整的进行了改良的空气调节器。
空气调节器100包括室外机11和多个室内机30,这些室外机11和室内机30由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空气调节器100。
室外机11如图1所示,包括:压缩机1,其压缩并输送制冷剂;四通阀2,其切换流路;室外换热器3,在制冷运转时该室外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该室外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主电子膨胀阀4及多个各室用电子膨胀阀5,它们使制冷剂减压;温度传感器7,其检测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室外控制部50,其控制各室用电子膨胀阀5的开度等。
室内机30如图1所示,具有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室内换热器12。另外,室内机30如图2所示,具备:人体检测传感器8,其检测空调对象空间内是否有人;运转设定输入部件10,其接收来自用户的设定;室内控制部9,其与室外控制部50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57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位器结构
- 下一篇:基于视频处理器DM6437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