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型双腔球囊扩张引流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4139.9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7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骆助林;田伏洲;汤礼军;汪涛;任建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骆助林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M29/02;A61F2/82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610083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双腔球囊 扩张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T型双腔球囊扩张引流管。
背景技术
左右肝管汇合后形成肝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下缘下行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于肝固有动脉右侧和门静脉右前方下行,于十二指肠后方进入后内壁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成人胆总管直径6-8mm,长70-90mm,肝总管直径约5mm,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在胆囊切除时常易被误伤。
近年来随着胆道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腹腔镜的普及应用,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意大利Gentileschi报道罗马地区1994-2001年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在0.24%-0.26%之间,国内资料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1 %~0.5 %我国由于腹腔镜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展开,胆道损伤的实际情况可能远高于此。
现有的对此类病人有一期吻合和二期吻合两种方法,术后都可能发生胆管狭窄。目前多数主张引流2-3个月,待炎症消退、胆管扩张直到足够大的程度再行二期手术治疗,但是等到胆管汇合部宽度达到10mm以上的适合手术的宽度,大约要2-3个月的时间,长时间等待手术的痛苦和等待手术时期的并发症危险,是二期手术治疗不可避免的缺憾,而且尽管扩张后的胆管吻合口较大,但由于吻合后胆道近端压力减少,再加上胆管吻合口的瘢痕回缩,也有部分患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对于胆管断端整齐的胆管横断伤患者,可以采用一期胆管对端吻合术,为防止术后瘢痕狭窄目前常规采用T 形管支撑胆道并引流胆汁,需带管9 个月至1年,长时间的带管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均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且T形管放置有其局限性,由于术中胆道损伤时的胆管并非炎症扩张胆管,胆管管径细,所以只能放入比该胆管当时直径更小的T形管支撑,而T行管拔出后胆管吻合口还有一定的瘢痕回缩,导致胆道狭窄的发生。因此目前一期和二期手术术后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发生胆道狭窄等并发症,遭受再次或多次手术,国内解放军总医院报道1995 -2000 年2742 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手术修复后狭窄再手术率达23 % ,病死率为4.5%。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术后再狭窄可导致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门脉高压和胆汁性肝硬化等严重后果,最终导致肝移植。
因此针对目前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后容易发生胆管再狭窄的现状,急需发明一种既可以用于胆管对端吻合修复术后胆汁引流,又能术后渐进扩张胆管、预防远期胆管吻合口狭窄的胆道支撑扩张装置,对于恢复胆道的生理完整性,以及在胆道损伤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T型双腔球囊扩张引流管,可有效解决胆管对端吻合术后,吻合口瘢痕回缩导致的远期胆管吻合口狭窄、胆管炎反复发作,现有设备扩张作用不可调节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长导管和短导管,所述长导管的一端与短导管中部垂直相连接,构成管腔互通的T形,短导管两端管壁各涂有显影材料标志,短导管外包裹有球囊,所述的长导管内有注气通道和引流通道,构成双腔体结构,注气通道的一端与短导管上的球囊相连,另一端与长导管分离向上,端部有进气口,引流通道与短导管内腔相连通。
本发明结构简单、新颖独特,扩张作用是渐进性的和可调节的,大大减轻了病人痛苦,且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长导管的横切图。
图3是本发明短导管的横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3所示,本发明包括长导管和短导管,所述长导管1的一端与短导管4中部垂直相连接,构成管腔互通的T形,短导管4两端管壁各涂有显影材料标志5a,5b,短导管外包裹有球囊2,所述的长导管内有注气通道6和引流通道8,构成双腔体结构,注气通道的一端与短导管上的球囊2相连,另一端与长导管1分离向上,端部有进气口3,引流通道与短导管内腔相连通。
所述的球囊2两端距短导管4的端口2mm。
所述的长导管一端有开口7,开口7和注气通道进气口3内面均为圆锥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骆助林,未经骆助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41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钢球分拣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虫粮食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