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2577.1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顾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雪波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8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1909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桃树 产量 坐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种植技术领域,涉及桃树培养肥,尤其是一种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
背景技术
各地的试验资料表明,桃树每生产100千克的桃果需要吸收的N、P、K肥料量均大于其他果树,尤其是坐果肥多在开花之后至果实核硬化前之间施用,主要是提高坐果率、改善树体营养、促进果实前期的快速生长。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少量的磷钾肥。但由于养分流失、土壤固定以及根系的吸收能力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肥料的施用量因土壤类型和桃树品种的差异、管理水平的高低等,有较大的差异,一般高产桃园每年的氮肥施用量以纯氮计为20~45千克,磷肥的施用量以五氧化二磷计为4.5~22.5千克,钾肥的施用量以氧化钾计为15~40千克。桃树也需要微量元素和钙镁硫等营养元素,它们主要靠土壤和有机肥提供。对于土壤较瘠薄、施用有机肥少的桃树可根据需要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等。
目前,人们在给桃树施坐果肥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大粪、豆饼、尿素等施肥,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增产作用,但施肥料中的各种营养成份远远达不到桃树的营养需求,造成梨树叶黄、开花稀少、挂果少,结出来的桃个头小,重量轻,生长速度慢,果树由于长期缺肥,易引发各种果树病。
经检索,未发现与本申请内容相关的专利文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该肥料依据桃树坐果期间的生长特点,优化N、P、K元素配比,合理掺混固氮元素。
本发明实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其各原料组分及重量份数分别为:
而且,其制备方法为:将各原料组分搅拌10~15分钟,充分混匀即可。
所述包硫尿素为尿素硫包膜颗粒。
而且,所述的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的施肥方法步骤为:
⑴在桃树根系外侧的土壤上挖出一环形浅坑;
⑵在上述环形浅坑内放入培养肥;
⑶在培养肥上覆盖土壤并封闭所述环形浅坑即完成施肥;
所述培养肥的施肥量为每棵桃树9~10公斤。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引入包硫尿素将养分(主要是氮肥)释放延缓,由此延长了桃树对氮肥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从而使氮肥可以按照设定的释放,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节约种植成本。
2、本发明配比科学,氮肥、磷肥合钾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加入有机膨润土和硼砂补充微量元素,而且使生产出来的的化肥更加柔软润泽,尿素外包的硫元素和有机膨润土相互搭配后,改善了桃树的生长土质。
3、本发明提供的缓释复合肥为颗粒剂,易于施用,得到的果实甜度和水份明显提高,果实粒径平均增大1cm,重量平均增加150g,由此提高了种植产率,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其各原料组分及重量分别为:
将各原料组分搅拌10~15分钟,充分混匀即得到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
而且,所述的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的施肥方法步骤为:
⑴在桃树根系外侧的土壤上挖出一环形浅坑;
⑵在上述环形浅坑内放入培养肥;
⑶在培养肥上覆盖土壤并封闭所述环形浅坑即完成施肥;
所述培养肥的施肥量为每棵桃树9~10公斤。
实施例2:
牛一种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其各原料组分及重量分别为:
制备方法和施肥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其各原料组分及重量分别为:
制备方法和施肥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实验:
实验对象:取两棵碗口粗细梨树A、B、C、D、E。
实验方法:
分别对同一桃林的100棵桃树在开花之后至果实核硬化前的一段时间施以本提高桃树产量的坐果肥和普通肥料。
实验结果:施以本发明提供的坐果肥后,其果实较施普通肥的果实粒径更长,其增加的长度约为1cm,且果实水份更加充足,口感、甜度明显提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雪波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未经天津市雪波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25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