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树叶状微米结构氯化银颗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9982.8 | 申请日: | 201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1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李美成;余航;姜永健;李晓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5/02 | 分类号: | C01G5/02;B01J27/10;B01J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薄观玖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树 叶状 微米 结构 氯化银 颗粒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热法合成光催化材料的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树叶状微米结构氯化银颗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催化在解决能源、环境及温室气体的处理等问题方面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潜力,光催化材料可以实现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光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光还原二氧化碳等功能。传统的光催化材料以二氧化钛为代表,其较宽的带隙使得它仅能利用只占太阳光4%的紫外光部分;此外,光生电子和空穴极易复合也降低了量子产率,因此需要开发能够利用较大波长范围太阳光的新型高效光催化材料。研究发现,以氯化银(AgCl)为基底,表面装饰Ag纳米粒子的新型光催化材料由于金属Ag纳米粒子和半导体AgCl之间的紧密接触,使体系内所产生的电子能更容易传递到金属银颗粒上,促进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保证了体系的稳定性,除此之外,这种新型光催化材料还可以吸收利用占据太阳光48%的可见光部分。
众所周知,材料的微米或纳米结构对其性能有显著影响,为了改善AgCl的催化、光学以及电学方面的性能,研究制备新型微米或纳米结构的AgCl颗粒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目前已经制备出的AgCl颗粒结构仅局限于比较单调的立方体、凸边立方体、凹面立方体及球形,在这些结构的AgCl颗粒表面装饰Ag纳米粒子后,均展现了优于传统二氧化钛材料对光的吸收波长响应范围。
除了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AgCl及其它卤化银因其感光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照相材料与变色镜片中,其抗菌性又使得AgCl能用于杀菌导管、骨水泥以及纤维织物材料的制备。现有AgCl颗粒结构的局限性,也使得高性能的AgCl材料的制备受到了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树叶状微米结构氯化银颗粒的制备方法。
一种树叶状微米结构氯化银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称量反应物与溶液:用电子天平称量FeCl3固体和AgNO3固体分别置于两个干燥的烧杯内,再称量PVP固体置于装有FeCl3固体的烧杯中,其中PVP固体和AgNO3固体的质量比为PVP:AgNO3 =(3:1)~(4:1),FeCl3固体和AgNO3固体的质量比为FeCl3:AgNO3 = 1:10;用量筒分别量取1份浓HCl溶液和两份EG溶液,两份EG溶液分别标记为EG1和EG2,其中浓HCl溶液、EG1溶液和EG2溶液的体积比为HCl:EG1:EG2 = 3:7:10,所称量的AgNO3固体为1 g时所使用的浓HCl溶液的体积为147 ml~206 ml;
(2)配比混合溶液:向装有FeCl3和PVP混合固体的烧杯中加入EG2溶液,用玻璃棒粗略搅拌后,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FeCl3和PVP混合固体均匀分散于EG2溶液中,此时溶液呈黄色;将EG1溶液加入装有AgNO3固体的烧杯中,用玻璃棒粗略搅拌后,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AgNO3均匀分散于EG1中,此时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在磁力搅拌下,将无色透明的AgNO3的EG1溶液均匀滴入黄色的FeCl3和PVP的EG2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加入已量好的浓HCl溶液,继续搅拌此混合溶液至混合均匀,此时溶液呈淡黄色;
(3)进行水热合成反应:将所得的淡黄色混合溶液倒入内衬为聚四氟乙烯的水热反应釜中,放入干燥箱中,在150 ℃~170 ℃的条件下反应6小时~10小时;
(4)提取反应产物AgCl:取出干燥箱中的水热反应釜,在常温下冷却至室温,打开反应釜将内衬中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离心管中,放入离心机,用乙醇离心洗涤三次,最终获得树叶状微米结构氯化银颗粒。
FeCl3、AgNO3、EG、浓HCl均为分析纯,PVP为化学纯, Mw=300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步骤简单,操作简便,采用了稳定剂PVP,大大增强了AgCl微米颗粒结构的稳定性,加入浓HCl提供较大浓度的Cl-,使得反应产物为AgCl微米颗粒,而不是Ag微米或纳米粒子。所制备出的树叶状微米结构氯化银颗粒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99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