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二氧化碳发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挤塑发泡制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9830.8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9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战余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口阳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4/04 | 分类号: | B29C44/04;B29C44/42;B29C44/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7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二氧化碳 发泡剂 生产 聚苯乙烯 发泡 制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发泡制品的生产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采用二氧化碳发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挤塑发泡制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塑料挤出产品发泡剂一般为氟利昂和烷类发泡剂,氟利昂现在为禁止产品,污染是比较严重,烷类发泡剂使用非常危险。目前来说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是很好的替代品,但二氧化碳一般都气体状态存在,不容易注入,也存在注入不易混合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泡率高、抗压性好、拉伸性好、强度高的一种采用二氧化碳发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挤塑发泡制品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采用二氧化碳发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挤塑发泡制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一种采用二氧化碳发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挤塑发泡制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将聚苯乙烯树脂100份、滑石粉0.5-3份、助剂适量、颜料适量进行混合制成混合料,将混合料加入一级挤出机进行加热塑化,挤出机的压力控制在10-40MPa,温度控制在120-220摄氏度左右;
(2)将二氧化碳发泡剂按上述混合料的1-15%的比例通过注入装置注入一级挤出机;
(3)将发泡助剂按上述混合料的1-10%的比例通过助剂泵注入到一 级挤出机;
(4)上述混合料、二氧化碳发泡剂发泡助剂在一级挤出机中充分塑化熔解后经过过滤网到二级挤出机中,挤出机的压力控制在8-35Mpa;
(5)将步骤(4)的温度降到180-80摄氏度左右,之后经模具发泡冷却成型,经牵引至收卷或切断形成成品。
形成成品后,可以打包,挤塑发泡制品可以为聚苯乙烯挤塑片材,也可以为聚苯乙烯挤塑板材,其中片材可以生产泡沫包装托盘和快餐盒等产品,板材可用于多种保温隔热材料。
进一步,所述的注入装置为二氧化碳发泡剂专用注入装置,包括二氧化碳存储装置、高压泵送装置,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与高压泵送装置通过管路连通,高压泵送装置通过输出管路D与塑料挤出机注气口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与高压泵送装置的管路连通中设有二氧化碳气液转换装置,二氧化碳气液转换装置包括压缩机、恒温箱和循环泵;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输出端通过输入管路A接入恒温箱,之后从恒温箱通过输出管路A接入高压泵送装置,输入管路A和输出管路A是贯通管道;所述的压缩机通过输入管路B和输出管路B和恒温箱相连,恒温箱内注有冷却液;所述的循环泵通过循环管路C分别与恒温箱和高压泵送装置相连;所述的高压泵送装置设有压力显示装置和流量调节装置。
进一步,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压力为2-9Mpa,所述的高压泵送装置在二氧化碳发泡剂注入时的压力在10-40Mpa,流量为1-15%。
进一步,所述的输入管路A和输出管路A是贯通管道,输入管路B和输出管路B是贯通管道,所述的输入管路B和输出管路B为金属管。
进一步,所述高压泵送装置通过管路还连接有助剂存储装置。
进一步,所述的输出管路D通过管路还连接有助剂泵送装置,助剂泵送装置连接有助剂存储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二氧化碳发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挤塑片材和板材密度低,韧性好,阻燃性高,拉伸强度大,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相对稳定。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不挥发有害物质,原料环保,不产生工业污染,隔热保温防水、防潮,极低吸水性、热导系数低,抗压高、抗老化。
使用二氧化碳发泡剂专用注入装置,能让二氧化碳发泡剂和助剂稳定准确的定量注入到挤出机内与聚苯乙烯熔体充分混合熔解,生产出来的产品操作简单、产品质量高。
根据试验检测,本发明一种二氧化碳发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挤塑发泡制品的实验数据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口阳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龙口阳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98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驱动装置
- 下一篇:硅基微环谐振器中耦合损耗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