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非逆变照明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64572.4 | 申请日: | 2012-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3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兰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宏亮 |
主分类号: | F21S9/03 | 分类号: | F21S9/03;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10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非逆变 照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对光伏发电产业的大力倡导和扶持,各种大小功率以及不同形式的太阳能并网发电站在全国各地落户建成,在不断的试验和实践中,也针对出现的各种技术难关,比如实现和市电同步同相、孤岛效应、损耗大,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技术也更新了几代,但实际效果任然还是在假设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迫使研究人员去探索更好的应用模式,太阳能高效非逆变技术便出现了,并在大量的实际的太阳能照明工程中体现出它的应用价值。
对于高效非逆变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充分考虑效率的光伏、联网市电、蓄电池三元供电,蓄电池、负载二元用电的全智能控系统,以低成本、低压、稳定、安全、高效为特点。太阳能高效非逆变技术的应用是有最优条件的,单个系统功率在数千瓦之内。相比较于太阳能并网发电站,非逆变照明系统的功率就小得多,不采用大功率,是缘于非逆变照明系统采用低压直流供电模式,在大功率的条件下,供电电流大,从控制成本上说,要采用截面积较大的导线,在系统的配置上也要加大,成本高。又因由于整个系统的老化,高成本的应用系统在老化期之内是很难收回成本的;从效率上来说,压降大、损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非逆变照明系统,降低了线路的配置,从而降低了成本,并且运用更加灵活,控制更加方便,可靠性高,也解决了能源。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太阳能非逆变照明系统,包括光伏电池板矩阵,所述光伏电池板矩阵的输出端与远程高压传输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远程高压传输控制模块还与系统中央控制器相连,所述系统中央控制器还与蓄电池组相连,所述系统中央控制上还连接着市电,系统中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负载,所述光伏电池板矩阵经远程高压传输控制模块为负载供电。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负载包括消防应急照明、变亮灯具负载和监控照明。
本发明工作时,光伏电池板矩阵产生电能一部分通过远程高压传输控制模块传输给负载,为负载供电,另一部分储存在蓄电池组内,系统中央控制器有三个工作状态可切换,即市电、蓄电池、光伏、负载同时工作状态;光伏、蓄电池,负载同时工作状态;光伏直接为负载供电。在高效区间两端的电压点之间,另设一点电压点,系统中央控制器以检测蓄电池电压为依据,对光伏电力、和市电进行控制,对蓄电池组储能和放电进行高效区间保护,同时又通过变化的负载对前面控制进行“反馈”,从而实现一个动态的工作系统,但要实现动态平衡却不太容易,因为光伏电力是变化的,而负载功率也是即时变化的,这样就需要精确的配置,计算出变化负载每天最大的耗电量,再根据蓄电池组的最大储能容量,以此来确定光伏阵列的功率,但此功率不应按峰值来算,应按每天发电量的平均值,才能满足系统的高效率运行,这样市电的参与供电量就少得多,当天气不好时,市电可起到备急作用,可保证照明不受影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将太阳能光伏板转化的电能直接用在负载上,省去了逆变过程,降低了线路的配置,从而降低了成本,并且运用更加灵活,控制更加方便,可靠性高,也解决了能源。本发明可用于车库、楼道的照明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控制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太阳能非逆变照明系统,包括光伏电池板矩阵,所述光伏电池板矩阵的输出端与远程高压传输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远程高压传输控制模块还与系统中央控制器相连,所述系统中央控制器还与蓄电池组相连,所述系统中央控制上还连接着市电,系统中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负载,所述光伏电池板矩阵经远程高压传输控制模块为负载供电,负载包括消防应急照明、变亮灯具负载和监控照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宏亮,未经兰宏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45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热源热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气液体输送管道的智能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