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2651.1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5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诚治;宫川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7/02 | 分类号: | B66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陈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轨道 支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轨道、特别是将钢板折弯成形而成的钢板成形轨道的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中,轿厢和对重通过设在井道内的导轨支承。该导轨通过设在建筑物侧的托架和轨道压板而固定在井道内。若利用该轨道压板固定的固定间隔在铅直方向变长,则在地震导致的轿厢和对重的水平载荷下轨道大幅挠曲,有可能不能确保轨道的抗弯强度。因此,与之前的在铅直方向加长轨道的固定间隔的轨道相比,为了提高轨道的弯曲刚性,需要使用加大截面面积的轨道以加大轨道的截面惯性矩,但具有招致轨道成本增大的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现有技术公知有如下的导轨的支承结构:从固定于建筑物的托架设置沿井道的铅直方向延伸的梁,在梁的上下端设置轨道压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977983号
在专利文献1的现有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中,在以轨道固定间隔的约1/3的量从托架向上下方向离开的两处位置利用轨道压板支承轨道,能够使轨道的支承间隔变得比以往结构窄,因此能够抑制承受水平载荷的轨道的挠曲。从而,不需要使用增大了轨道的截面惯性矩的大截面面积的轨道,因此不会招致轨道自身的成本提高。
但是,需要从以往的托架结构新设置沿井道的铅直方向延伸的梁,招致因部件数量增加引起的成本提高。另外,在从托架离开的上下位置支承轨道,因此与以往结构相比,在托架产生大的弯曲力矩。为了抑制该弯曲力矩导致的托架的弯曲变形,需要采用通过对以往的托架增加板厚来强化弯曲刚性的对策,进而成为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利用折弯钢板而成形为T字形的导轨(下面称为钢板成形轨道)的简易的轨道支承结构,抑制轨道的挠曲,实现轨道和轨道支承部材的成本削减。
本发明的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具有:钢板成形轨道,其包括U字形的成形部分;和托架,其支承该钢板成形轨道,其中,构成钢板成形轨道的一个面和托架的一个面设定为:这两个面的表面彼此在由钢板成形轨道的头部方向和钢板成形轨道的轨道轴向所确定的面的面内相互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将钢板成形轨道的凸缘部分以面接触方式约束于托架,由此能够抑制轨道在轨道压板支承点处倾斜,因此不需大幅改变托架结构,就能够减小轨道的弯曲变形。因此,不利用大截面面积的轨道就能够确保轨道的抗弯强度。另外,代替轧制或挤压成的钢制轨道,将导轨自身替换成通过折曲钢板而构成轨道形状的廉价的钢板成形轨道,因此能够削减轨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
图3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
图6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
图9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托架的另一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托架的再一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托架的再一结构图。
图13是以往电梯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
图14是从铅直方向观察以往电梯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轨道受到水平载荷而变形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水平载荷导致的轨道变形所生成的托架支承点的状态的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托架的展开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
图20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
图22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
图25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托架的展开图。
标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26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灶火盖
- 下一篇:多无线终端之间的资源共享处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