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光纤1×3 V槽型耦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8824.2 | 申请日: | 2012-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2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尧;宁提纲;李超;油海东;郑晶晶;贾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6/28 | 分类号: | G02B6/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耦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光纤1×3 V槽型耦合器,特别适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微波光子等领域。
技术背景: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光纤用户网、光纤CATV、无源光网络、光纤传感技术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光纤耦合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有关专家认为光耦合器和波分复用器(WDM)将成为无源器件新的增长点。
近来,由于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已达到um量级),使得对光纤进行精加工变成了可能,并且现已广泛应用于光纤器件的研发中。
传统的双光纤耦合器,一般用熔融拉锥的方法实现,一般只能实现2×2的耦合(1×2的耦合),有一路未使用,中国专利 申请号 200510024597.4、中国专利 专利号 ZL 200510024598.9、中国专利 专利号ZL 200510024599.3、中国专利 申请号 200510024600.2、中国专利 专利号ZL 200820234827.9、中国专利 申请号 200910058125.9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实现1×2、2×2耦合的光纤耦合器的方案,但以上专利均未能实现双光纤实现1×3耦合的功能;若想实现3×3耦合(1×3耦合),传统方法需要用三根光纤进行熔融拉锥,有两路未使用,中国专利 专利号 ZL 03247236.6给出了一种组合式1×4光纤树形耦合器,但此种方案实际上是3个1×2光纤耦合器的组合,利用了至少4根光纤,其中至少有2路光纤未使用,若采用本专利中的双光纤1×3 V槽型耦合器进行类似组合,则可实现远远大于1×4的效果,因此此专利所给出的方法同样没有充分利用光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两根光纤熔融拉锥无法实现的3×3耦合(1×3耦合),传统熔融拉锥实现3×3耦合(1×3耦合)没有充分利用光纤,而造成损耗较大,分光比不易控制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光纤1×3 V槽型耦合器,包括主光纤和支路光纤,其特征在于:主光纤和支路光纤通过开相对应的槽连接;主光纤的第一槽面、第二槽面、第三槽面和支路光纤的第一槽面、第二槽面、第三槽面、第四槽面、第五槽面平整;支路光纤第五槽面上开有V型槽,由支路光纤的第四槽面和第五槽面构成;支路光纤的第四槽面与第五槽面之间的夹角在0度到180度之间选取,但不能为0度或180度;主光纤的开槽形状根据支路光纤的开槽方式而改变,保证两光纤组合时主光纤的第一槽面与支路光纤的第二槽面贴合,主光纤的第二槽面与支路光纤第一槽面贴合,主光纤的第三槽面与支路光纤的第三槽面贴合,且支路光纤第四槽面与第五槽面末端直线距离应与主光纤开槽后露出纤芯宽度相同,以保证对应槽相互匹配。本发明和已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此双光纤1×3 V槽型耦合器很容易实现两根光纤3×3耦合(1×3耦合),并且充分利用两根光纤,因此损耗更低、分光比更易控制、稳定性好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主光纤1的左视图。
图2为主光纤1的俯视图。
图3为主光纤1的主视图。
图4为支路光纤2的左视图。
图5为支路光纤2的主视图。
图6为图4的A-A剖面图。
图7为双光纤1×3 V槽型耦合器左视图。
图8为双光纤1×3 V槽型耦合器主视图。
图9为图8的B-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方式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88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