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6844.8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杜学斌;权晓惠;张君;卫凌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55/10 | 分类号: | F16D55/10;F16D65/18;F16D12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铝挤压生产线上的制动器,特别是一种采用高压油或压缩空气作为制动动力进行制动,碟形弹簧复位的制动器。
背景技术
铝挤压机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消除模具口金属流动的不均匀,一般设置有牵引机。牵引机在工作时牵引速度与挤压速度相匹配,为了满足挤压节拍,牵引机的返回速度甚至达到3m/s,这样牵引机就需要快速、准确、安全地停止在工艺要求的位置。
目前技术是根据工艺要求通过旋转编码器或编码尺提供的信号,采用变频器控制牵引电机的启停,进而控制牵引机的启动和停止。由于存在惯性作用,在停止信号发出后牵引机往往还会滑动一定的距离,造成停止位置不准确,速度越快误差就越大,为了减小误差采用提前减速的方法,甚而会采用提前分段减速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减小误差,但会占用节拍,而且也不能完全消除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铝挤压生产线上使牵引机快速、准确、安全地停止在工艺要求位置的制动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制动器,其特征是:它至少包括缸体、活塞、支板、支座、锁紧块、刹车片,缸体与支板固定连接,缸体内有活塞,活塞右端配装在导向套内,与缸体和支板形成活塞缸,导向套与支板固定连接,碟形弹簧在由活塞和支板围成的空腔内,锁紧块与活塞端部固定连接,刹车片与锁紧块胶接,支座与支板固定连接,缸体通过孔连接液压或气动系统。
所述的支板与锁紧块接触处有止口,支座与牵引机固定连接,支座上有止口。
所述的刹车片对应牵引机的辊道制动面,与制动面的距离为2mm至活塞行程。
本发明的特点是:制动时液压或气动系统控制高压油或压缩空气从缸体上的孔进入,在高压油或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活塞克服碟形弹簧的阻力向外伸出,从而推动刹车片靠紧辊道制动面,达到制动的目的,将牵引机固定在工艺要求的位置;当牵引机运行时,高压油或压缩空气从缸体上的孔流出,活塞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收缩,刹车片脱离辊道制动面,解除制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液压或气动系统将活塞顶出,使得刹车片迅速靠紧制动面进行制动,从而减小制动距离,实现快速制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使用限制。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P向视图。
图中:1、缸体;2、活塞;3、密封件;4、碟形弹簧;5、支板;6、支座;7、导向套;8、锁紧块;9、刹车片;10、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一种制动器,其特征是:它至少包括缸体1、活塞2、支板5、支座6、锁紧块8、刹车片9,缸体1与支板5固定连接,缸体1内有活塞2,活塞2右端配装在导向套7内,与缸体1和支板5形成活塞缸,导向套7与支板5固定连接,碟形弹簧4在由活塞2和支板5围成的空腔内,锁紧块8与活塞2端部固定连接,刹车片9与锁紧块8胶接,支座6与支板5固定连接,缸体1通过孔10连接液压或气动系统。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支板5与锁紧块8接触处设有止口,制动器工作时作为锁紧块8的导向。支座6焊接在牵引机的合适位置,其上设置有止口,克服制动时所产生的剪应力。刹车片9对应牵引机的辊道制动面,与制动面的距离为2mm。活塞2与缸体1之间有密封件3,防止高压油或压缩空气泄露。
制动时,液压或气动系统控制高压油或压缩空气从孔10进入,在高压油或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活塞2克服碟形弹簧4的阻力向外伸出,从而推动刹车片9靠紧辊道制动面,达到制动的目的,将牵引机固定在工艺要求的位置,当牵引机运行时,高压油或压缩空气从孔10流出,活塞2在碟形弹簧4的作用力下收缩,刹车片9脱离辊道制动面,解除制动。
本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部件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结构或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68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