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大流量油缸动态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6090.6 | 申请日: | 2012-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徐兵;岳艺明;曹志宏;赵飞;董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9/00 | 分类号: | F15B1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王利强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流量 动态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缸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对高速重载油缸的动态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在机电装备领域,各种机械结构与设备抵抗外界冲击如爆炸、碰撞以及飞机起飞与降落引起的冲击载荷性能带动了冲击试验装置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油缸作为一种常见的缓冲装置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冲击试验系统。在高速重载的工况下,油缸往往需要承受高压冲击和瞬时大流量的考验,为保证油缸性能及可靠性,十分有必要对油缸进行相关的测试。此测试系统须同时满足高压和大流量两方面的要求,而目前国内的油缸测试系统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常见工况下应用的油缸设计,无法满足高压大流量油缸的测试要求。中国专利200810069404.0提供了一种用于伺服液压缸的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但该系统只适用于压力、流量值较小工况下的油缸测试。为同时满足高压和大流量两方面的要求,常见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测试系统装机功率或者并联使用多个高压蓄能器和氮气瓶的蓄能器站作为液压源,使用超大流量的伺服比例插装阀进行流量控制,但高压蓄能器站和超大流量的伺服比例插装阀价格高,更有特殊工况下,无法选择到满足条件的常规液压元件,需要特殊定制,使测试系统造价昂贵,且响应较慢,达不到动态测试要求,一般用户难以接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大流量油缸动态测试系统,该系统能满足高压与大流量测试要求,同时减小测试系统装机功率,降低测试系统成本,提高系统动态响应,提高能量利用率,为高速重载油缸动态性能及可靠性测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压大流量油缸动态测试系统,所述动态测试系统包括液压源、加载模块、调压模块和电气控制模块。
所述液压源由油箱、液压泵、过滤器、第一安全阀、第二安全阀、第三安全阀、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二通电磁换向阀、第二二通电磁换向阀、第一蓄能器和第二蓄能器组成,油液经由液压泵与过滤器,一路依次通过第一二通电磁换向阀、第一单向阀进入第一蓄能器,另一路依次通过第二二通电磁换向阀、第二单向阀进入第二蓄能器。第一安全阀、第二安全阀、第三安全阀分别并联在液压泵的出口、第一蓄能器出口和第二蓄能器出口,起过载保护作用。
加载模块由加载油缸、二位二通伺服插装阀、比例节流调速阀、先导式二通插装阀组成,所述加载油缸是一个两级油缸,第一级油缸为双出杆形式,第一级油缸的缸体尺寸与被试缸相同,第一级油缸的有杆腔与被试缸有杆腔连通,第一级油缸的另一腔直接接油箱;第二级油缸为单出杆形式,第二级油缸的缸径杆径均小于第一级油缸,第二级油缸的有杆腔接第二蓄能器,第二级油缸的无杆腔通过二位二通伺服插装阀连接油箱,第二级油缸的有杆腔与无杆腔再通过先导式二通插装阀和比例节流调速阀连,构成差动回路。
调压模块由伺服增压缸、三位三通伺服插装阀组成,伺服增压缸低压侧通过三位三通伺服插装阀与第一蓄能器连接,高压侧与被试油缸有杆腔和加载油缸第一级有杆腔都连通。
电气控制模块由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控制单元等组成。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第一蓄能器出口压力,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被试缸有杆腔出口压力,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第二蓄能器出口压力,力传感器检测被试缸活塞杆与加载缸第一级油缸活塞杆之间的力,位移传感器检测被试缸活塞杆位移,控制单元接收来自各个传感器的信号,并向各控制阀发送控制信号,实现闭环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通过被试油缸有杆腔与加载油缸第一级有杆腔的连通设计和加载油缸第二级有杆腔与无杆腔差动回路设计,解决瞬时大流量问题,避免使用高频响大流量伺服比例流量控制阀,同时回收利用高压油液,提高系统能量利用率;通过伺服增压缸设计,仅用低压蓄能器就能控制产生高压油液,避免使用高压蓄能器和高压控制阀,并提高压力控制的动态特性;通过两级加载缸设计,仅用较小的流量控制加载缸第二级,就能实现被试油缸活塞杆的高速运动,避免使用大流量蓄能器站和大流量控制阀。整个测试系统仅使用常规的液压元件即可实现对高压大流量工况的控制,装机功率和成本低,动态响应快,比常规高压大流量测试系统节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60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碱金属多硫化物的混合物
- 下一篇:一种回收溶液中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