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铝合金单体气缸盖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5897.8 | 申请日: | 2012-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周海涛;陈泽忠;靳永标;侯岳;强智臻;辛花;熊毕伟;张晓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七0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F1/40 | 分类号: | F02F1/40;F02F1/42 |
代理公司: | 太原同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07 | 代理人: | 王金锁 |
地址: | 03703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铝合金 单体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的一个构件,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铝合金单体气缸盖。
背景技术
现有发动机在采用铝合金气缸盖时,大多采用整体气缸盖,整体式气缸盖的优点是整排气缸盖可以一起铸造、加工、装配,各缸之间基本不存在高度差的问题,同时整体气缸盖适合于小缸心距的发动机。不足之处是当单缸出现故障时,必须进行整体更换,经济性不好,同时整体气缸盖在浇注和热处理时对设备容积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一些先进的热处理方法(像差压铸造)由于整体尺寸的限制而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铝合金单体气缸盖,出现故障能够进行单缸更换,方便维修,降低维修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铝合金单体气缸盖,它包括单体气缸盖1,单体气缸盖1上设置有紧固螺栓2,单体气缸盖1的内部设置有中间立柱结构3、柴油回油通道4,排气道底部设置有冷却水强制冷却通道5,进气管6与燃烧室连接,气门座圈底孔7设置成锥形,缸盖的回水孔8设置成异形与回水管连通,紧固螺栓2与气门导管通过加强筋10连接,单体气缸盖1的侧面设置有侧面清砂孔11,底面设置有强制冷却水孔12,单体气缸盖1的进气侧设置有空气启动孔13。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单体铝合金气缸盖后,方便气缸盖铸造模具中冷铁的布置,降低了模具的制造难度。气缸盖的本体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可在气缸盖侧面形成芯子支撑,这样的设计增加砂芯的支撑稳定性,还方便清砂,在清砂后可设计堵子将其堵住实现水腔的密封;可在气门之间机械加工钻孔,强化冷却。这种设计避免了以前采用铸造形成冷却水套时由于砂芯的强度不够或其他因素产生的重要冷却区域堵死的情况。每缸的侧面可以进行钻孔加工,增加底面钻孔加工的灵活性,可以使燃烧室面的冷却更充分,可将气缸盖应用到热负荷更高的发动机上;在气缸盖上集成进气管,使发动机整体结构布置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小发动机总体积;气缸盖采用中间立柱的承力结构设计,发动机在工作时,可把作用于气缸盖燃烧室面的爆发压力直接传递到气缸盖顶板,有力的降低了气缸盖底面的变形,也就由此降低了气缸盖燃面的应力;单体气缸盖的设计使得在单缸出现故障时,可对单缸进行更换,方便维修,降低使用维修成本;带锥面的气门座圈安装底孔,在保证座圈安装可靠性的同时,增加了进气流通通道的截面,保证了足够的进气量,满足过量空气系数的要求,同时为水腔的布置留有更多的结构空间,加强气门座孔之间鼻梁区的冷却;进排气道座圈孔稍超出缸径尺寸,在不影响密封的前提下保证更多的进气量;根气缸盖紧固螺栓布置,在预紧力设计时,将气缸盖间“骑缝”螺栓的预紧力设计成其他气缸盖的两倍,这样在理论上骑缝螺栓的预紧力均匀分布于两个气盖缸,8根螺栓的作用力均匀一致的作用于气缸盖上,更好的保证密封的可靠性,同时使气缸盖受力可趋均匀,避免由于气缸盖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的整体变形不一致,也有利于减小气缸套安装状态的变形;骑缝螺栓的设计保证了单体气缸应用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缸心距,两个气缸盖共用一根螺栓的设计,减少了螺栓布置所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0006] 图1为本发明缸盖装配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进气道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回水口的局部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框架式承立局部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钻孔冷却及清砂孔局部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空气启动孔的局部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单体气缸盖进气侧示意图。
具体的实施方式
一种发动机铝合金单体气缸盖,它包括单体气缸盖1,单体气缸盖1上设置有紧固螺栓2,单体气缸盖1的内部设置有中间立柱结构3、柴油回油通道4,排气道底部设置有冷却水强制冷却通道5,进气管6与燃烧室连接,气门座圈底孔7设置成锥形,缸盖的回水孔8设置成异形与回水管连通,紧固螺栓2与气门导管通过加强筋10连接,单体气缸盖1的侧面设置有侧面清砂孔11,底面设置有强制冷却孔12,单体气缸盖1的进气侧设置有空气启动孔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七0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七0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58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