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充式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0969.X | 申请日: | 201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8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刘跨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跨云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充式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充式蓄电池。
背景技术
在能源日益减少的今天,尤其是动力能源,人们出行如果不太远的话,一般会选择自行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由于电动自行的方便快捷成为人们的首选,但是作为电动自行车的能量供给源铅酸蓄电池是有着150多年历史的传统的产品,具有性能可靠、价格低的特点,但现有的铅酸蓄电池行驶距离近而且需要很长的充电时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进行快速充电的快充式蓄电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快充式蓄电池,包括一密封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和所述壳体放置的至少一个蓄电池组,所述蓄电池组串联连接形成连接所述充电接口的充电回路,所述蓄电池组并联连接形成连接所述放电接口的放电回路,其中所述蓄电池组由至少一个单体蓄电池电连接构成。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蓄电池组有相同的电容量。
于一具体实施例中,每个蓄电池组均包括一个单体蓄电池,所述单体蓄电池串联连接形成充电回路,充电回路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口,所述单体蓄电池并联连接形成放电回路,放电回路电连接所述放电接口。
于一具体实施例中,连接在所述充电回路中的蓄电池组和连接在所述放电回路中的电池组均包括两个以上单体蓄电池,其中供电回路中的蓄电池组由单体蓄电池串联连接构成,放电回路中的蓄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串联连接的单体蓄电池。
本发明快充式蓄电池,包括充电回路和放电回路,采用充放电电路分离的充放电电路,通过将蓄电池进行全部串联连接或部分串联连接可以实现对蓄电池的快速充电,通过将蓄电池进行并联放电或部分并联放电,在满足用电的情况下延长了用电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池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池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蓄电池,包括一密封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和所述壳体放置的至少一个蓄电池组,所述蓄电池组串联连接形成连接所述充电接口的充电回路,所述蓄电池组并联连接形成连接所述放电接口的放电回路,其中所述蓄电池组由至少一个单体蓄电池电连接构成。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蓄电池组有相同的电容量。
于一具体实施例中,每个蓄电池组均包括一个单体蓄电池,所述单体蓄电池串联连接形成充电回路,充电回路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口,所述单体蓄电池并联连接形成放电回路,放电回路电连接所述放电接口。
于一具体实施例中,连接在所述充电回路中的蓄电池组和连接在所述放电回路中的电池组均包括两个以上单体蓄电池,其中供电回路中的蓄电池组由单体蓄电池串联连接构成,放电回路中的蓄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串联连接的单体蓄电池。
将本发明所述的快充式电池与目前常用的电动自行车型号为(48v14AH)的电池组的充电时间进行比较来说明。
目前常用的电动自行车型号为(48v14AH)的电池组常规充电和放电的电压都是48v,标准充电电流为2A左右。此电池组在放完电的状态下,用标准2A电流对它充满电需用10小时左右。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快充式蓄电池,包括3个由多个单体蓄电池构成的蓄电池组3,串联连接形成充电回路,所述充电接口1连接在所述充电回路中,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单体蓄电池的电容量小于常用的电动自行车型号为(48v14AH)的电池组中的单体蓄电池的电容量。本实施例所述的快充式电池的充电回路电压为144v,用标准2A电流对它充满电需用3.5小时。以此来实现快速充电的目的。当放电时,由于本发明快充式蓄电池,的放电电压是48v,于是将3组蓄电池组3进行并联连接形成并联回路,所述放电接口2接入放电回路中,进行并联放电。并联后的快充式蓄电池组的电容量等于常用的电动自行车型号为(48v14AH)蓄电池组的电容量。
第二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跨云,未经刘跨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09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新型多孔碳材料
- 下一篇: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