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脑出血、脑梗塞疾病和其后遗症的中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6357.3 | 申请日: | 2012-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4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钱家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家美 |
主分类号: | A61K36/732 | 分类号: | A61K36/732;A61P9/10;A61P25/02;A61P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脑出血 梗塞 疾病 后遗症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脑出血、脑梗塞疾病和其后遗症的中药。
背景技术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因其死亡和致残率极高,所以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对其防治工作都极为重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血管病的患病率为500—700/10万人口,国内外统计数字基本一致,我国部分城市高达1000/10万人口,每年的发病率为165—245/10万人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脑血管病协作组5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脑血管病列为前3种死亡原因的有40个国家,因脑血管病而病死的患者占57个国家总死亡率的11.3%,多数国家脑血管病死亡率接近100/10万人口·年。我国是世界范围内脑血管病的高发区之一,脑血管病近十年来一直是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恶性肿瘤,而北方一些城市已上升为第一位。脑出血的病死率为40—60%,占脑血管病死亡数中的主要部分,国内外皆然:存活者中70—80%留有病残,且40%左右为重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命威胁,同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中风是由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冲瘀阻,痰炎上逆,痰气郁结,气虚敌国瘀等因互造成。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口歪眼斜,舌强语塞。脉象:脉微而数,六脉沉浮,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夹寒则带浮迟,夹曙则脉虎,夹温脉浮墙。
风为百病之长也,即《内经》所谓偏枯,而中风分为:中腑、中脏、中血脉、中经络,中腑为在表也,脏者为在里,中血脉、中经络俱为在中,在表者宜微汗,在里者宜为下,在中者宜调荣,中腑者多滞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血脉者,口不能言,中经络者口眼歪斜。
脑出血、脑梗塞疾病是我国古代医学上非常重视的疾病,尤其是脑出血、脑梗塞疾病后遗症引起的半身不遂、口歪眼斜、舌强语塞等症状,至今一直困扰着医学界。传统的一些保守治疗方法,治疗时间长、效果不好且有副作用,而一些外用药膏也是治愈时间长,治愈率低,至目前仍没有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治愈时间短、治愈率高、不留后遗症且无副作用的治疗脑出血、脑梗塞疾病和其后遗症的中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脑出血、脑梗塞疾病和其后遗症的中药,制备该中药的中药原料药的组成为(重量):水蛭1-5、制马钱子1-5、鸡血藤10-30、龙胆20-30、地龙10-30、赤芍15-30、三七参5-10、水牛角10-15、黄芪30-40、白花蛇1条、防风15-20、羌活15-20、川牛膝15-20、木瓜15-20、桂枝10-15、蜈蚣2条。
本发明可以制成药丸或汤剂。
本发明的中药是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全面系统分析归纳掌握脑出血、脑梗塞的发病和临床表现规律,研究出本发明。本发明主治脑出血、脑梗栓,以及由这些疾病带来的后遗症,且能化瘀、能通腑、能化痰、能息风、能通络、能利尿,对各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半身不遂都有明显的效果。该药中的水蛭有经络开窍之功,地龙能起祛风通经络润大肠之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
实施例1:
治疗脑出血、脑梗塞疾病和其后遗症的中药,由下列原料药方组成(重量):水蛭5g、制马钱子5g、鸡血藤30g、龙胆30g、地龙30g、赤芍30g、三七参10g、水牛角15g、黄芪40g、白花蛇1条、防风20g、羌活20g、川牛膝20g、木瓜20g、桂枝15g、蜈蚣2条。制成汤剂。
实施例2:
治疗脑出血、脑梗塞疾病和其后遗症的中药,由下列原料药方组成(重量):水蛭3g、制马钱子3g、鸡血藤20g、龙胆20g、地龙20g、赤芍20g、三七参8g、水牛角12g、黄芪30g、白花蛇1条、防风15g、羌活15g、川牛膝15g、木瓜15g、桂枝15g、蜈蚣2条。制成丸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家美,未经钱家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63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