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4251.X | 申请日: | 2012-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4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彭先佳;王军;栾兆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0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印染 废水处理 复合 絮凝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天然镁矿、铝业赤泥和工业盐酸制备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印染废水是指棉、毛、化纤等纺织产品的加工工序所排放的废水,印染废水成分复杂、有机污染物含量高、可生化性较差、色度深、COD和BOD高、水质变化大,属难降解、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现有混凝处理法处理印染废水主要是以单一的铁盐、铝盐作为化学絮凝剂,存在用药量大,成本高,絮体颗粒松散,沉降性能差等问题。
赤泥是铝工业产生的残渣,价格低廉。与此同时,赤泥中富含较多铝和铁,是制备絮凝剂的良好原材料,但目前赤泥多被视为废渣而未得到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本发明采用天然镁矿、赤泥为原材料,具有价格低廉优势,同时,赤泥与镁矿经酸溶后富含铝、铁、镁等多种脱色有效组分,对印染废水具有良好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解决印染废水处理絮凝剂存在的脱色效果差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原料准备:将镁矿、赤泥分别研磨过100~300目筛,焙烧活化;步骤(2):将步骤(1)活化的镁矿和赤泥按照1∶1~20的质量比加入反应釜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将反应釜密封,保温、保压,反应;步骤三:再向反应釜中加入铝酸钙粉末为碱化度调节剂进行碱化度调节,混合后反应,制得絮凝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采用镁矿、赤泥、工业盐酸制备的絮凝剂包含铝、铁、镁等多种絮凝脱色有效组分,因此对活性染料、还原性染料、酸性染料等均具有较好的脱色作用,尤其是对碱性印染废水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和较高的COD去除率;且镁矿及赤泥原材料价格低廉,因此絮凝剂生产成本低。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镁矿、赤泥研磨过200目筛。
进一步,步骤(1)所述焙烧活化温度为500~800℃;所述焙烧活化的时间为1.5-2h。
进一步,所述镁矿为尖晶石(MgAl2O4)、尖晶橄榄石(SiMg2O4)、七水硫酸镁(MgSO4·7H2O)、白云石(CaMg(CO3)2)、红榴石(Mg3Al2Si3O12)、菱镁矿(MgCO3)。
进一步,所述赤泥为拜耳法赤泥、烧结法赤泥、混联法赤泥。
进一步,步骤(1)所述盐酸为工业浓盐酸,所述工业浓盐酸依照每1吨镁矿和赤泥混合物加入浓度30%的盐酸2~5立方米的量加入。
进一步,步骤(1)优选,工业浓盐酸依照每1吨镁矿和赤泥混合物加入浓度30%的盐酸2立方米的量加入。
进一步,步骤(2)所述保温温度为140~200℃;保压压力为0.2~1.5548兆帕。
进一步,步骤(2)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10小时。
进一步,步骤(3)所述混合后反应时间为0.5~2小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原料准备:将尖晶石(MgAl2O4)、拜耳法赤泥研磨过200目筛,500℃焙烧活化1.5-2h;将焙烧活化后的镁矿和赤泥按照1∶10的质量比加入反应釜中,加入30%的工业盐酸1立方米的浓度为30%;将反应釜密封,温度为200℃;保压压力为1.5548MPa,反应3小时;再向反应釜中加入铝酸钙粉末,混合后反应2小时,制得絮凝剂。
实施例2
原料准备:将尖晶橄榄石(SiMg2O4)、烧结法赤泥研磨过200目筛,800℃焙烧活化1.5;将焙烧活化后的镁矿和赤泥按照1∶5的质量比加入反应釜中,加入30%的工业盐酸2立方米的浓度为30%的工业盐酸(依照每1吨固体混合物可以加入1~5立方米的浓度为30%的工业盐酸);将反应釜密封,温度为170℃;保压压力为0.7920MPa,反应8小时;再向反应釜中加入铝酸钙粉末,混合后反应2小时,制得絮凝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42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