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盐污水的生物脱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0657.0 | 申请日: | 2012-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3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高会杰;孙丹凤;张鹏;许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生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含盐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特殊微生物菌剂来完成氨氮、总氮和CODcr的脱除,实现用于含盐废水处理微生物菌剂的产业化、商品化。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废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水以及城市污水的排放限制越来越严格,污水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含氨废水的达标排放成为环保领域的处理难题。废水中的氨氮虽然可采用汽提吹脱、离子交换、化学氧化等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但这些方法存在副产物二次污染和处理效率低等问题。相比之下,生物法是控制水体氨氮污染的较好方法。
传统生物法作为常规污水处理的终端技术,在处理含氨污水时常常以牺牲负荷来实现废水中氨氮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污水中含量较低的无机盐类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起着促进酶反应、维持膜平衡和调节渗透压的重要作用。但盐浓度过高时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降低微生物的活性,给生物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尽管从工艺和污水处理构筑物等方面都进行了多次大量的改进,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负责脱氨氮的主体活性污泥没有变化,所以氨氮的去除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氨氮超标问题直接影响到催化剂生产企业废水的全面达标和正常生产,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对氨氮废水治理成为催化剂生产企业的首要环保问题。因此研究开发经济、实用、安全的含盐污水生物脱氮技术,对保护环境、造福人类有重要意义。
不管是传统的微生物附着型废水处理构筑物还是新开发的高效生物膜处理系统,负责脱氮的微生物主要是自养硝化菌。自养细菌自身的增殖速度慢、在混合培养的活性污泥系统中无法与异养细菌竞争、难以获得较高的生物量、硝化效率低,导致自养微生物脱氮系统抗冲击能力弱、硝化作用不完全、总氮去除率低。所以一些新型的、效果更好的脱氮微生物,如异养硝化细菌、好氧反硝化细菌等相继被发现。
异养硝化细菌生长速度快、细胞产率高、要求溶解氧浓度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强,与自养型硝化菌相比,虽然单位生物量的异养菌氧化铵盐的速率比自养菌慢,但其总体的氧化铵盐的速率并不比自养菌慢。有些异养微生物可在缺少有机碳源的条件下,进行氨的氧化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也可以在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氨氧化,不获得能量,是一种次代谢过程,氨的氧化不受有机物的限制。因此异养硝化细菌作为一种新型的脱氮微生物倍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者在异养硝化微生物筛选、功能代谢途径、酶和基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仍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真正将异养硝化菌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处理废水的实例并不多见。
CN101302485A公开了一种异养硝化微生物菌剂、其培养方法和用途,该菌剂含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train DN 1.1)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 DN 1.2),该菌剂能够有效脱除水体中的氨氮和总氮,还可以同时去除有机废水中的COD,适用于高浓度养殖废水处理。该菌剂在处理氨氮浓度为455~600mg/L的猪场废水时,实验运行至94~95h,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达87%~88%,处理出水氨氮含量为59~72mg/L;处理95h后能够将进水790mg/L的总氮处理至164mg/L,总氮去除率为79.2%。CN200910021020.7公开了一种降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水质改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该发明的微生态制剂属于水产养殖技术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上述微生物菌剂在处理含盐含氨废水中的使用效果有限,需要针对含盐含氨污水研制适宜的菌剂和改进水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生物强化技术给污水处理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的生物制剂均不适合含盐污水的脱氮处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盐污水的生物脱氮方法,采用添加生长条件相近的脱氮微生物、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解决含盐污水中氨氮污染物的达标排放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06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侧发光反光式LED日光灯
- 下一篇:一步法固相合成多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