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8198.2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4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为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5 | 分类号: | H01M10/0565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硅橡胶 改性 支撑 凝胶 聚合物 电解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使用的主要电解质材料。其起到的作用是双重的:不仅可以离子导电,而且充当电池隔膜将电池正极与负极分隔开来。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其室温离子导电率一般达到10-4~10-3S cm-1水平,电化学稳定窗口≥4.5V,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传统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是通过将液体电解质与聚合物混合溶解于挥发性溶剂中再在干燥环境下溶剂挥发后得到。这样的制备手段以及所用材料特征有以下一些缺陷:首先,由于锂盐对环境湿度敏感,整个制备成膜过程中都必须干燥状态,不适应在工业上大规模生产;其次,液体电解质吸附溶胀聚合物,过多的吸附量会破坏体系的力学性能,而吸附量过少又会导致电化学性能较差。其生产工艺及产品原材料特性制约了其进一步推广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经商业化的传统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生产带来的工艺以及性能上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选用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与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按照8:2~9.5:0.5的质量比例范围混合,混合单体溶解于相等质量的四氢呋喃中,然后加入相对于混合单体总质量0.5%~2%的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80~90℃,反应12~24小时后,再加入相对于混合单体总质量0.2%~0.5%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以及相对于混合单体总质量5~20%的黏度范围在20000mPa·s~80000mPa·s端羟基107硅橡胶,温度控制在75~85℃,反应0.5~2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硅橡胶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共聚物溶液;
步骤2、将选用厚度为25μm、孔隙率为60%的聚乙烯微孔膜,浸渍入步骤1得到的硅橡胶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共聚物溶液中,取出后,先于干燥处挥发溶剂晾干,再在80℃~90℃下抽真空烘烤5~20分钟,吸附在聚乙烯微孔膜上预聚物中端羟基硅橡胶与共聚物中硅甲氧基脱醇缩合,形成一种硅橡胶改性丙烯酸树脂的膜支撑聚合物;
步骤3、将步骤2制得的硅橡胶改性丙烯酸树脂的膜支撑聚合物浸渍入1M的由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乙烯碳酸酯按照质量比1:1:1组成的六氟合磷酸锂的碳酸酯电解质溶液中,浸泡1小时~12小时,吸附液体电解质以凝胶化,得到厚度在40μm~60μm之间,由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由于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薄膜仅仅在最后一步活化过程需要严格的无水环境,适于工业化生产。在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极性较高的丙烯酸树脂组分由于自身结构及极性与液体电解质相近,有利于液体电解质充分吸附后凝胶化;而硅橡胶组分极性略低,与液体电解质相容性略差,其通过脱醇缩合而交联的结构,可抑制液体电解质对丙烯酸树脂的溶解,体系性能稳定。本发明的硅橡胶接枝丙烯酸树脂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其室温离子导电率最高可达3.4×10-3S cm-1,电化学稳定窗口达到4.9V。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制备的硅橡胶改性丙烯酸树脂涂布于聚乙烯微孔薄膜的表面干燥固化后的扫描电子显微图;
图2是实施例1制备的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在不同温度下测试的交流阻抗谱曲线图;
图3是实施例1制备的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窗口结果;
图4是实施例1-3制备的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基于硅橡胶改性的膜支撑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其步骤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81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