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隔音降噪轻质纤维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6734.5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3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周一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02 | 分类号: | B32B17/02;B32B17/10;B32B37/15;B29C4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10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音 降噪轻质 纤维 复合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用隔音降噪轻质纤维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性能优良的汽车新材料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目标。汽车在行驶时,来自外界的交通嘈杂声和车体本身发出的噪音,以及车内音响的吸音作用,均会影响到乘车的舒适性。现有的汽车内饰在隔音降噪方面性能较差,因此,汽车内饰材料隔音降噪功能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汽车工业对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隔音降噪的车用轻质板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纤维复合板材等非织造新材料。中国专利CN 102166864 A公开了一种汽车用保温降噪非织造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法采用PP纤维、PET纤维和中空PET纤维混合针刺成毡,然后热压成型即得保温隔音性能良好的复合纤维毡。该法制备的非织造复合轻质板材更有利于实现汽车轻量化,但是也存在材料的强度不够等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本发明将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效果的中空纤维引入到玻璃纤维增强丙纶纤维轻质板材中,既克服了材料强度不够的缺陷,又达到了车用材料隔音降噪的要求,在汽车顶棚等内饰材料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隔音降噪轻质纤维复合板材,该板材具有良好的隔音降噪性能,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机械强度。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上述车用隔音降噪轻质纤维复合板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用隔音降噪轻质纤维复合板材,该复合板材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
丙纶纤维 100份,
玻璃纤维 50-100份,
中空纤维 0-50份。
较佳地,所述的丙纶纤维、玻璃纤维及中空纤维长度为60-100mm。
较佳地,所述的中空纤维选自短切中空聚酯纤维或短切中空聚丙烯纤维的一种或两种。
较佳地,所述的中空纤维为20-50重量份。
较佳地,所述的短切中空聚酯纤维优选短切中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
一种上述的车用隔音降噪轻质纤维复合板材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100重量份的丙纶纤维、50-100重量份的玻璃纤维和0-50重量份中空纤维混合均匀,然后制备成纤维复合毡;之后将所述纤维复合毡进行加热塑化和热压成型得到车用隔音降噪轻质纤维复合板材。
较佳地,所述的将混合纤维制备成纤维复合毡包括对混合纤维进行开松处理、梳理成形、交叉铺网和针刺成毡。
较佳地,所述的针刺成毡包括预针刺成毡和主针刺成毡。
较佳地,所述的加热塑化和热压成型包括将制备得到的纤维复合毡通过温度为160-180℃的第一烘箱进行第一次加热塑化及预压成型,之后再通过温度为180-220℃的第二烘箱进行第二次加热塑化,并同时在其上表面覆盖无纺布及胶膜与之复合成型,然后冷却成板材。
较佳地,所述的第一烘箱为红外烘箱,所述的第二烘箱为电热丝烘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本发明的车用隔音降噪轻质纤维复合板材将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效果的中空纤维引入到玻璃纤维增强丙纶纤维轻质板材中,既提高了该种板材的综合力学性能,又满足了车用材料隔音降噪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实现汽车轻量化,在汽车顶棚等内饰材料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第二,该种板材易于成型,加工工艺简单,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易于实现产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该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实际应用中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做出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67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