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产养殖用长效杀菌型防微生物附着增氧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9097.9 | 申请日: | 2012-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0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付玉彬;刘媛媛;张业龙;卢志凯;于建;王丹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产 养殖 长效 杀菌 微生物 附着 增氧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增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长效杀菌型防微生物附着的增氧器。
背景技术
水体是鱼类生活的环境,水中的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增氧器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1,2]。但目前市场上的增氧器使用效果不好,主要是因为置于养殖场中的增氧器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会有微生物附着,堵塞增氧器的氧气出口;同时,污损细菌还可能引起生物的病害[3]。
在水产养殖场中放置增氧器一段时间后,其表面很快就被细菌粘附上,细菌分泌胞外多糖,进一步形成细菌生物膜。随后,当水体中漂浮、游动的附着生物的幼虫和孢子接近已形成微生物粘膜的增氧器表面时,发生一系列变化并在其表面不断繁衍生长,从而导致增氧器的生物污损[4]。
在水产养殖领域,水产品的产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有害细菌影响是一个主要方面。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水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发现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霉菌等病原性和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达100余种,大多数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已能基本控制[5]。但是,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仍有很大的难度。目前,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杀菌方法主要是:砂滤、微生物净化、紫外线杀菌消毒、泡沫分离、臭氧杀菌等[6],很少利用增氧器来既进行增氧又进行杀菌。
无毒、抗菌功效持久的无机抗菌材料被广泛的应用[7]。无机抗菌材料主要分为两大类:重金属类(铜系、铝系、银系)和光催化类(TiO2为主)。重金属类接触细菌细胞时,与细胞机体中酶蛋白的巯基(-SH)反应,使蛋白质凝固,细菌失活[8]。光照TiO2表面能产生强氧化性的活性氧基团,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细菌细胞结合,对环境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TiO2光催化杀菌具有持久、耐热、安全、不易产生耐药性、杀菌彻底等优点[9]。
本发明通过掺杂无机抗菌剂(铜系、铝系、银系及TiO2)来提高增氧器的使用寿命以及有效的对水体进行杀菌。
参考文献:
[1]林乐峰,冉炜,冯宪章.养殖水体增氧机理与微孔管器水下曝气增氧技术.渔业致富指南.2008.18.29-31.
[2]王兴国,王悦蕾,赵水标.养殖水体增氧技术及方法探讨.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23.114-125
[3]汪德众,汪德志,谢志国.鱼塘增氧机的使用与维护.养殖技术.2011.01.180-181.
[4]刘超,付玉彬,郑纪勇.环境友好型防污剂及海洋防污涂料的研究进展.材料开发与应用.2009.08.69-74.
[5]金刚,郑龙颂,王海英.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水产科技.2010.04.34-36.
[6]王进.臭氧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水产工程.2011.04.248-249.
[7]Xu S,Sheng G,Boyd SA.Surface interactions between clay minerals and microbes,viruses,and soluble organics.Adv Agron,1997,59:25.
[8]魏大巧,唐颖蕾,刘丽,夏雪山,彭金辉.新型无机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2008.22.11-14.
[9]张慧书,刘守新.TiO2光催化杀菌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09.5049-506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水产养殖用增氧器使用过程存在微生物污损,影响其使用效果,现提供一种能长效杀菌并防微生物附着的增氧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步:混料(加入杀菌剂)
按增氧器的预期化学组成计算配料比(如:粉煤灰∶硼泥∶Ag粉=80∶19.7∶0.3)。杀菌剂称量前,需进行必要的处理:将杀菌剂进行干燥,除去水分;拣选,除去某些杂质;过筛,保证杀菌剂具有规定的细度;有些还需要进行预合成、煅烧等,以制成符合要求的杀菌剂。杀菌剂成分主要包括:铜化合物(0.1%-0.5%)、银粉及含银化合物(0.1%-0.5%)、二氧化钛等(0.2%-0.3%)。将杀菌剂与其他原料混合,并在液相或气相下形成超细、高纯、高活性的粉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90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