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照明灯散热优化与温度在线监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4743.2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1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劲松;薛明;刘东;张献;金亮;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H05B37/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6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照明灯 散热 优化 温度 在线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伴着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人类对绿色环保的追求日趋强烈,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永恒主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照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因其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白炽灯的第四代照明光源,受到广泛瞩目。但散热与光强问题成了LED照明灯发展与普及道路上的绊脚石。迄今为止,国内外对LED照明灯的散热与光强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优化与设计方法。
本发明--LED照明灯散热优化与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结合热学理论及实际模型测试结果,确定合理尺寸,并采用优化后的非均匀布灯方式,即从灯具中心处向两边逐渐减小相邻两颗LED之间的间距,从而在减少中心温差的同时,降低整个灯板的平均温度,提高散热效率;基于数字逻辑电路原理,如果LED灯温度正常,电平触发器不能导通且蜂鸣器不报警;温度超过警戒温度时,电平触发器导通瞬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形成的电压将会大于基准电压,在电压触发比较模块之后输出5V的正向电压,产生一个上升沿,触发三极管,点亮指示灯,同时触发蜂鸣器。可靠性高,成本低,在经久耐用的质量要求上又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的晚间路灯照明,也可以作为特殊场合的高亮探照灯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LED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能迅速耗散而积聚起来,导致LED芯片的温度过高,将引起其电、光、色等性能发生变化,严重影响LED的工作性能。且单颗LED芯片的功率不大,光效不高,光通量无法满足通用照明所要求的接近1000流明的标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实现最大散热量与高亮度成为LED照明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对LED照明灯散热优化与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最大散热量与高亮度,且工作可靠性高,制作成本低,节能环保。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主芯片组为经过散热优化后的采用非均匀布灯方式的LED阵列(2),温度在线监测的电压触发比较电路逻辑图(3)。
主芯片组为经过散热优化后的采用非均匀布灯方式的LED阵列(2),从灯具中心处向两边逐渐减小相邻两颗LED之间的间距,从而在减少中心温差的同时,降低整个灯板的平均温度,提高散热效率。
温度在线监测的电压触发比较电路(3),如果LED灯温度正常,电平触发器不能导通且蜂鸣器不报警;温度超过警戒温度时,电平触发器导通瞬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形成的电压将会大于基准电压,在电压触发比较模块之后输出5V的正向电压,产生一个上升沿,触发三极管,点亮指示灯,同时触发蜂鸣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2是采用非均匀布灯方式的LED阵列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压触发比较逻辑图。
下面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发明-LED照明灯散热优化与温度在线监测系统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将220V交流电接入电源导线,供给主芯片组为经过散热优化后的采用非均匀布灯方式的LED阵列(2),使LED照明灯提高散热效率。温度在线监测的电压触发比较电路(3),如果LED灯温度正常,电平触发器不能导通且蜂鸣器不报警;温度超过警戒温度时,电平触发器导通瞬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形成的电压将会大于基准电压,在电压触发比较模块之后输出5V的正向电压,产生一个上升沿,触发三极管,点亮指示灯,同时触发蜂鸣器。
如图2所示,是主芯片组为经过散热优化后的采用非均匀布灯方式的LED阵列,从灯具中心处向两边逐渐减小相邻两颗LED之间的间距,从而在减少中心温差的同时,降低整个灯板的平均温度,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3所示,是LED照明灯温度在线监测的电压触发比较电路(3),如果LED灯温度正常,电平触发器不能导通且蜂鸣器不报警;温度超过警戒温度时,电平触发器导通瞬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形成的电压将会大于基准电压,在电压触发比较模块之后输出5V的正向电压,产生一个上升沿,触发三极管,点亮指示灯,同时触发蜂鸣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47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