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及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113353.3 申请日: 2012-04-18
公开(公告)号: CN102627376A 公开(公告)日: 2012-08-08
发明(设计)人: 税永红;唐亚;刘本洪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大学
主分类号: C02F9/14 分类号: C02F9/1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10000 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分散 污水 一体化 人工 湿地 处理 设施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由主箱体(1)通过隔离板(2)经隔离后,依次形成包括高位水箱筛滤区(7)、生物膜处理区(3)、浮水植物区(4)、主湿地区(5)、沙滤沉水植物区(6)、集中出水区(17)六部份,并依次形成完整的处理水路;其中浮水植物区(4)、主湿地区(5)、沙滤沉水植物区(6)由隔板分离为左右两个并联区域,并形成左右两条处理水路;

高位水箱筛滤区(7)底部与生物膜处理区(3)底部通过管道(8)连接,管道(8)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9);生物膜处理区(3)上侧距主箱体底部70~80cm处,设与浮水植物区(4)相通的出水口;浮水植物区(4)底部设与主湿地区(5)相通的出水口;主湿地区(5)底部设与沙滤沉水植物区(6)相通的出水口;沙滤沉水植物区(6)上侧距主箱体底部60~70cm处设与集中出水区(17)相通的出水口;

在集中出水区(17)内设置有回流循环泵(12),回流循环泵(12)出水口设置在生物膜处理区(3)内;主箱体(1)四周壁缘设置有加强筋,主箱体(1)四周各箱体箱底均设置有落干出水孔(13),并在落干出水孔(13)管口设置有水阀,所述的主箱体(1)长200~300cm、宽80~12cm、主箱体(1)占地面积为2~3m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

其中高位水箱筛滤区(7)箱体长30~40cm,宽100cm,高50~70cm,固定于生物膜处理区(3)上方,高位水箱筛滤区(7)箱体与污水管相连,高位水箱筛滤区(7)内置筛网,筛网均匀布设筛孔;高位水箱筛滤区(7)通过管道(8)与生物膜处理区(3)底部相连,管道上还设置有流量调节阀(9);

生物膜处理区(3)长30~40cm、高80cm,在箱体顶部设有四通布水管(14)与回流循环泵(12)相连;生物膜处理区(3)内间隔悬挂废弃无纺布边角余料及棕条、麻条、丝瓜布,共同构成的生物膜载体(15),生物膜载体(15)高70cm;生物膜处理区(3)右上方有左右两个出水口,分别对应主湿地区(5)左右两个独立的区域;

浮水植物区(4)长15~20cm、高80~100cm,的纵向隔板分为左右两个并联区域,底部均匀布设与主湿地区(5)相通的10~12个出水口,浮水植物夏季为浮萍、凤眼莲之一或其组合,冬季通过浮床方式种植白车轴草、狐尾藻之一或其组合;

主湿地区(5)长125~200cm、高80~100cm,中部设置高60~80cm的隔板;将主湿地区分为前后两个部份,主湿地区(5)底部均匀布设与沙滤沉水植物区相通的10~12个出水口,主湿地区基质(16)布设由下至上分别为:大卵石25cm,中卵石15cm,瓦砾约3cm,废砖或建渣30cm,带多孔无纺布一层、泥土15~20cm,泥土上种植植物;包括大型植物和小型植物共同组成,大型植物选择香蒲、黄菖蒲、芦苇、美人蕉或其组合,小型植物为耐寒植物狐尾藻和白车轴草或其组合;主湿地区(5)箱体两侧边缘设置有保温薄膜安装插口;

沙滤沉水植物区(6)长30~40cm,高80~100cm,该区域基质(16)由废砖层15cm,无孔无纺布层和沙层20cm组成,并在沙层种植沉水植物如睡莲、黑藻、金鱼藻之一或其组合;

集中出水区(17)设置有两个出水口,分别为距箱底60~80cm处的潜流出水口(10);80~100cm处表面流出水口(11);在该区域距底端40cm处安装回流循环泵(12)的吸水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箱体及隔板材料为厚10~15mm的聚丙烯(PP)板、高分子材料板材或金属板材制作。

4.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方法如下:

a、将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或直接汇入高位水箱筛滤区(7)中,高位水箱筛滤区(7)中部设置隔栅阻挡住固体污物,取出隔离栅,将固体污物取出;

b、通过打开并调节流量调节阀(9),将污水以10~20L/h流入到生物膜处理区(3),污水均匀通过生物膜区(3)中悬挂于隔板之间的生物膜载体(15)时,与生物膜载体(15)上形成的生物膜充分接触,进行微生物厌氧-兼氧处理;

c、经生物膜处理后的污水从生物膜处理区3上侧的两个出水口溢流到浮水植物区4,浮水植物夏季为浮萍、凤眼莲之一或其组合,冬季通过浮床方式种植白车轴草、狐尾藻之一或其组合;

d、经过到浮水植物区(4)下侧的潜流口流入到主湿地区(5)内进行处理,首先进行上行垂直潜流:污水由主湿地区5底部进入并缓慢向上推进,由底层大卵石进行均匀布水,在向上流动过程中先后通过由中卵石、瓦层、废砖建渣、多孔无纺布及泥土层,使水流分布更均匀,并对悬浮物进行过滤,并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载体;之后污水在主湿地区(5)横向隔板作用下作折流运动,以水平潜流方式进入下行潜流区,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先后经泥土层、多孔无纺布、废砖建渣、瓦层、中卵石和大卵石层,多孔无纺布层和瓦层仅使水流分布更均匀,防止了细小颗粒随水流下行产生堵塞;污水在主湿地区经过2~3天的停留进入下一处理过程;

e、经过了主湿地区(5)后的水从主湿地区(5)下侧的潜流口注入到沙滤沉水植物区(6),内种植黑藻、睡莲等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在沙滤沉水植物区(6)内静置沉淀后,净化后的水从沙滤沉水植物区(6)箱体上侧溢流到集中出水区(17);

f、再次经过集中出水区(17)的短暂沉淀,即选择从潜流出水口(10)或表面流出水口(11)流出;

g、当日处理水量低于200L或经过长时间运行需冲洗生物膜载体(15)时,可打开集中出水区(6)内的回流循环泵(12),将已处理后的水泵入生物膜处理区(3),补充入水及冲洗生物膜载体(15);

h、当整个处理设施内污泥阻塞或处理效率下降需修整时,可直接打开各箱体箱底的落干出水孔(13),排放出多余污泥并进行湿地复氧;

i、当主湿地区(5)左右两侧之一需要进行复氧与维修时,关闭生物膜处理区(3)对应的出水孔,进行落干复氧,另一侧继续处理污水;

j、根据季节需要打开或关闭潜流出水口,变换湿地类型,在夏季时,打开潜流出水口(11),主湿地区(5)内的水位将下降到泥土表面以下,以潜流方式处理污水;在冬季时,关闭潜流出水口(11),打开表面流出水口(10);主湿地区(5)内的水位将上升到泥土表面以上,以表面流加潜流方式处理污水;在冬季时,在主湿地区箱体两侧边缘的保温薄膜安装插口安装好保温棚,以保护植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335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