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及多路电缆绝缘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0872.4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1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关宇东;滕艺丹;提纯利;黄博闻;韩媞;陈家鑫;周葳;徐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快速 绝缘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具体涉及通信领域。
背景技术
多路电缆(包括信号传输电缆,导电滑环等)各路间的绝缘性能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绝缘电阻过小,将导致信号失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以往的绝缘检测方法通常逐对检测各路间的绝缘电阻。当待检电缆路数较多时,这种方法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利于批量检测的应用。以50路信号电缆绝缘检测,每次检测1s为例,逐对检测共需 因此找出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检测系统及方法对于批量检测电缆的的绝缘电阻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效率低的问题。从而提供了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及多路电缆绝缘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它包括第一继电器阵列、第二继电器阵列、第一电缆连接器、第二电缆连接器、可控高压电源模块、数据采集模块、A/D转换模块和单片机,
所述的第一电缆连接器有M个接线端子,第二电缆连接器有M个接线端子,第一继电器阵列包括有M个继电器开关,所述M个继电器开关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作为第一继电器阵列的输入端,所述M个继电器开关的另一端作为该第一继电器阵列的M个继电器开关的输出端,第一继电器阵列的M个继电器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缆连接器的M个接线端子一一对应顺次连接,第二继电器阵列包括有M个继电器开关,所述M个继电器开关的一端连接在一起作为第二继电器阵列的输入端,所述M个继电器开关的另一端作为该第二继电器阵列的M个继电器开关的输出端,第二继电器阵列的M个继电器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电缆连接器的M个接线端子一一对应顺次连接,可控高压电源模块的两个电压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继电器阵列的输入端和第二继电器阵列的输入端连接,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可控高压电源模块输出的电流信号,并将该电流信号发送给A/D转换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入端,A/D转换模块将接收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发送给单片机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单片机的高压电源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可控高压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调整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控制可控高压电源模块输出的检测电压的幅值,单片机 的第一继电器阵列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继电器阵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阵列中的M个继电器开关的状态,单片机的第二继电器阵列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继电器阵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阵列中的M个继电器开关的状态,其中M为整数,M≥3。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的多路电缆绝缘检测方法,它包括下述两个步骤:
步骤A:逐一检测每根待测的电缆与其他所有电缆之间的绝缘性能,判断所有待检测的电缆间的绝缘电阻性能是否都合格,判断为是,则测试完毕;判断为否,则执行步骤B;
步骤B:检测不合格电缆两两之间的绝缘性能,测试完毕。
本发明通过将待测电缆接入电缆连接器由单片机控制继电器阵列自动完成电缆绝缘性能检测,测量周期低于1s,达到了节省时间和人力的目的。由于现有大部分电缆为合格或尽少数路不合格,使用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的多路电缆绝缘检测方法进行绝缘检测的平均耗时不到一分钟,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的多路电缆绝缘检测方法的方法步骤A的流程图;图3为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的多路电缆绝缘检测方法的方法步骤B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多路电缆快速绝缘检测系统,它包括第一继电器阵列1、第二继电器阵列2、第一电缆连接器3、第二电缆连接器4、可控高压电源模块5、数据采集模块6、A/D转换模块7和单片机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08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