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10167.4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7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严立;董文杰;黄礼共;张业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温州高翔专利事务所 33205 | 代理人: | 陈乾康 |
地址: | 325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散 性生活 污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湖泊、河流、水库周边居住区和农村等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生活,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镇一级以上的地方,一般都是通过管道收集生活污水,并建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通过生化的方法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去除,但是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造成本高、运行维护费用大。对于我国湖泊、水库周边的地区,管网建设落后,并且村落极其分散、污水量小,采用污水管网收集并集中处理的方式是不经济也是不实际的。
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具有建设、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并且受气温影响较小,能够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部分其他污染物,适宜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在我国流域面源生活污水治理方面逐渐应用,有效去除了分散性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等污染物质,减轻了水环境的污染。但是实践证明,污水经过单一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后,出水中的总氮和氨氮污染物的指标仍然较高。这是由于污水中的氨氮首先需要经过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氮才能被进一步去除,硝化细菌属于好氧自养菌,而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中只有表面含有微氧,中部和底部氧气含量不足,不适合硝化菌生长。而氮污染物恰恰是湖泊、水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直接排放,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威胁我国众多的饮用水水源。因此,如何提高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的脱氮性能成为困扰水处理界的一个难题。
作为生物强化手段之一的固定化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它是利用化学或物理手段将游离的生物催化剂(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使用。采用包埋法固定的硝化菌颗粒具有细菌密度大使得处理效率高,并且具有易于分离,能够连续和重复使用的特性,并通过流化床的方式能够有效硝化污水中的氨氮。但是,单一的包埋硝化颗粒流化床具有以下缺陷:
仅提供了好氧环境,无法满足反硝化细菌所需的缺氧环境,因此,氮源只是从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即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氮污染物并未从根本上去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方法,能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磷和氮污染物,并且成本低,管理维护简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先将污水引入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经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截留、转化、降解原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磷污染物,富含氨氮的水进入中间水池,并经水泵提升进入装填有包埋硝化菌颗粒的流化床,在包埋硝化菌作用下,水中的氨氮快速被氧化成硝酸盐,之后,通过流化床的尾端网格将固体颗粒与水分离,出水一部分直接排放,一部分清水通过水泵回流,并在进水端与原污水混合后再次进入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水中的硝酸盐在土壤的缺氧环境中发生反硝化反应,硝酸盐转换为氮气,从而去除水中的氮污染物。
土壤装置水力负荷控制为8~16cm/d,相应的停留时间控制在5~10小时;流化床停留时间控制在2~4小时,所需要的溶解氧通过微孔曝气供给,溶解氧浓度控制为2~3mg/L;流化床装置中包埋硝化菌的填充率按5%计;流化床尾端网格能截留住包埋硝化菌颗粒;流化床出水按回流比100%通过回流泵回流至前端与原污水混合后再进入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
土壤污水渗滤处理槽主要由布水槽,集水管,填充级配土壤,草皮组成。布水槽中设穿孔布水管,布水管中心离装置表面15-20cm,污水从布水管上的小孔流出,经毛细作用提升,再均匀渗流到土壤深层。集水管同样为穿孔塑料管,其中心距装置底部15cm。穿孔管周围均填有砾石,其外裹透水无纺布,主要用于防止穿孔管被土壤颗粒堵塞。装置内部填满级配土壤,表面种有草皮。
流化床装置为中心管气升式内循环结构,装置底部通过气泵供气,气体用于提供包埋硝化菌硝化所需溶解氧以及保持硝化颗粒处于流化状态,装置顶部设置网格,用于分离颗粒与处理后的水。本发明采用的包埋硝化菌颗粒见《固定化活性污泥的制备方法及处理微污染水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194651.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01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