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对象音频解码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6922.1 | 申请日: | 2008-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2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白承权;徐廷一;姜京玉;洪镇佑;金镇雄;李泰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0L19/00 | 分类号: | G10L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李芳华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象 音频 解码 设备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8年10月21日、申请号为200880122328.3、发明名称为“多对象音频编码和解码方法以及其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音频编码和解码方法以及其设备;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对象音频编码和解码方法以及其设备。
这项工作受到MIC/IITA的IT R&D计划[2007-S-004-01,“Development of Glassless Single-User3D Broadcasting Technologies(无眼镜单用户3D广播技术的发展)”]支持。
背景技术
引进了基于空间队列的空间音频编码(SAC)方法,作为根据相关技术的用于压缩和恢复音频信号的方法。所述SAC方法是为了进行多声道音频编码而开发的技术。
通常,传统的音频技术具有仅允许用户被动地聆听音频内容的功能限制。因此,传统的音频技术不能向用户提供多样的音频服务。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有效地提供多样的音频服务的编码和解码方法、以及其设备。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通过接下来的描述来理解,并且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变得明显。此外,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显然的是,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通过所要求保护的手段以及其组合来实现。
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编码方法,包括:通过下混合(down-mix)前景音频对象和背景音频对象来生成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以及生成包括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的比特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编码方法,包括:通过将单声道前景音频对象下混合到单声道背景音频对象上来生成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以及生成包括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的比特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编码方法,包括:通过下混合立体声前景音频对象和单声道背景音频对象来生成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以及生成包括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的比特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编码方法,包括:通过下混合立体声前景音频对象和立体声背景音频对象来生成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以及生成包括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的比特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解码方法,包括:接收比特流,该比特流包括通过对前景音频对象和背景音频对象进行下混合而生成的下混合信号、和根据下混合而生成的残余信号;以及使用残余信号来从下混合信号中恢复前景音频对象和背景音频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解码方法,包括:接收比特流,该比特流包括通过对单声道前景音频对象和单声道背景音频对象进行下混合而生成的下混合信号、和在下混合之后剩下的残余信号;以及使用残余信号来从下混合信号中恢复前景音频对象和背景音频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解码方法,包括:接收通过对立体声前景音频对象和单声道背景音频对象进行下混合而生成的下混合信号、和在下混合之后剩下的残余信号;以及使用残余信号来恢复立体声前景音频对象和单声道背景音频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解码方法,包括:接收比特流,该比特流包括通过对立体声前景音频对象和立体声背景音频对象进行下混合而生成的下混合信号、和根据下混合信号的残余信号;以及使用残余信号来从下混合信号中恢复立体声前景音频对象和立体声背景音频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编码设备,包括:下混合发生器,用于通过对前景音频对象和背景音频对象进行下混合来生成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以及生成包括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的比特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编码设备,包括:下混合发生器,用于通过对单声道前景音频对象和单声道背景音频对象进行下混合来生成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以及比特流发生器,用于生成包括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的比特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对象音频编码设备,包括:下混合发生器,用于通过下混合立体声前景音频对象和单声道背景音频对象来生成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以及比特流发生器,用于生成包括下混合信号和残余信号的比特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未经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69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