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视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挤压实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5481.3 | 申请日: | 201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5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牟冰松;樊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47/00 | 分类号: | B29C47/00;B29C47/08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曲永祚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 超高 分子量 聚乙烯 连续 挤压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述的可视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挤压实验装置,涉及一种运用连续挤压工艺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毒、无味、卫生性好,被称为“令人惊异的塑料”,在自然光照下其老化寿命长达50年以上,是一种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可代替生铁和碳钢的塑料。但由于分子量很高,“性能卓越,加工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现有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制造工艺包括模压法、柱塞挤出法、螺杆挤出法和一些特种方法,但对于分子质量大于1000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加工非常困难,不加任何助剂,生产效率很低,若添加助剂,型材性能又降低。因此,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加工效率是当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加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连续挤压技术自1972年在英国诞生以来,已经近四十年。然而,真正用于其产业化加工的原料仅限于有色金属材料。进入二十一世纪,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因此,把连续挤压技术应用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加工领域,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极具价值的,有望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生产效率及性能提高方面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可视化技术已应用于传统的螺杆挤出实验设备,但在高分子材料连续挤压工艺研究中尚未见有运用。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可视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挤压实验装置,为连续挤压技术产业化运用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加工领域,提供必要的工艺研究探索与数据积累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可视化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挤压实验装置,它基于可视化技术和连续挤压技术,能够克服传统螺杆挤出实验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的缺点,并为连续挤压技术产业化运用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加工领域,提供必要的工艺研究探索与数据积累途径。本发明创造性的实现可视化技术及连续挤压技术的融合,为实现连续挤压技术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加工领域应用,提供了必要工艺研究实验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的可视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挤压实验装置,是由滑动条、可视窗、加热板、热电偶、加热管、模具、导向块、挡料块组成;其特征在于挡料块与导向块通过螺栓连接;滑动条上安装可视窗,并装有加热板,滑动条嵌入导向块内;在导向块的下部装有模具;模具的下部装有热电偶;热电偶、加热板及装在导向块上的加热管与温控装置相连接;滑动条的上部与压力装置相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滑动条的一侧加工有落料槽,在落料槽的两侧加工有导向条;导向块加工有导向槽与模具通孔;挡料块的下部加工有挡料凸台,在挡料凸台的上部加工有出料口,出料口与装在模具通孔上的模具相连接;挡料块通过螺栓装在导向槽的内部内侧,滑动条通过导向条装于导向槽的内部外侧;在滑动条与挡料块之间留有挤压腔。
本发明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本发明基于可视化技术和连续挤压技术,能够克服传统螺杆挤出实验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的缺点。应用于实验室的基础应用研究,为连续挤压技术产业化运用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加工领域,提供必要的工艺研究探索与数据积累途径。
本发明具有结构新颖、加工简便、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其大批量投入市场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共有7幅附图,其中: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滑动条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滑动条俯视图;
附图4为导向块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导向块俯视图;
附图6为挡料块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挡料块俯视图。
在图中:1、滑动条 1.1、落料槽 1.2、导向条 2、可视窗 3、加热板4、热电偶 5、加热管 6、模具 7、导向块 7.1、导向槽 7.2、模具通孔 8、挡料块 8.1、挡料凸台 8.2、出料口 9、温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54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