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避免纤维聚集的离心风扇及设有该离心风扇的离心风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4529.9 | 申请日: | 201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6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黄利忠;林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25/06 | 分类号: | F04D25/06;F04D29/28;F04D29/4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避免 纤维 聚集 离心 风扇 设有 风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风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避免纤维聚集的离心风扇及设有该离心风扇的离心风机,以用于在纤维物料输送时避免纤维集聚。
背景技术
纤维输送风机被广泛运用于工厂中用来输送纤维、木屑、烟草等与空气的混合物。一般的纤维输送风机为单吸入式离心风机,结构包括蜗壳、设于蜗壳内的离心风扇、设于蜗壳外侧用于驱动离心风扇的电机,该电机通过穿过蜗壳的转轴与所述风扇相连接,所述的蜗壳上还设有与外界相通的进风口与出风口。目前国内专门用于输送纤维的风机种类不多,一些物料输送的场合常用除尘风机代替,以致使用时间很短,风机便开始强烈震动,直至风机损坏,为此需专门设计相应的纤维输送风机。
一般来说,纤维输送风机为了避免纤维缠绕,都取消前盘,叶片直接焊在后盘上。空气和纤维的混合物通过风机的进风口进入风机,经过叶片后进入蜗壳,最后从出风口流出,风机提供了需要的压力来克服系统阻力完成输送过程。但是对于普通的纤维输送风机,在后盘和蜗壳之间的流动会滞留,纤维会形成集聚,甚至会缠绕上转轴,长时间工作,可能会使得风机无法运行,影响纤维输送的正常工作。所以此类风机运行一段时间后,要及时进行清理维护以维持风机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用于纤维输送的离心风机在纤维输送时容易造成集聚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避免纤维集聚的离心风扇及设有该离心风扇的风机。
本发明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可避免纤维聚集的离心风扇,包括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朝向进风一侧设有主叶片,盘体背离进风一侧设有辅助叶片,辅助叶片的高度小于主叶片,并与主叶片一一对应,盘体轴心外围相邻两主叶片之间设有通风孔。
本发明中,所述盘体朝向进风一侧的轴心处设有圆弧状突起 ,以使得气流更流畅地进到主叶片。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种可避免纤维聚集的离心风机,包括蜗壳、设置在蜗壳内的离心风扇,驱动离心风扇转动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扇包括盘体,盘体朝向进风一侧设有主叶片,盘体背离进风一侧设有辅助叶片,辅助叶片的高度小于主叶片,并与主叶片一一对应,盘体轴心外围相邻两主叶片之间设有通风孔。
本发明中,所述盘体朝向进风一侧的轴心处设有圆弧状突起 ,以使得气流更流畅地进到主叶片。
本发明中, 所述盘体背离进风一侧的轴心处设有两圆环柱,电机转轴或驱动轴插入两圆环柱的内侧圆环柱中,盘体两圆环柱之间的环形槽容纳设置在蜗壳背面轴心处的蜗壳圆环柱,蜗壳圆环柱与环形槽底面和侧面之间具有间隙,蜗壳背面与电机转轴或驱动轴之间具有环形通孔。
本发明中,所述主叶片和辅助叶片采用后向叶片,是因为后向叶片具备能量损失少,效率高的优点。
本发明中,所述蜗壳的前盖板的轴心处设有集气器,以便于将待输送的纤维吸入。
本发明中,所述电机固定在电机底座上,蜗壳固定在电机底座侧面,以增强整个离心风机的稳定性。
本发明可避免纤维聚集的离心风机结构紧凑,吸力强劲,在提高纤维物输送效率的同时,可避免在输送纤维的过程中纤维的聚集以及由于纤维集聚过渡而造成转轴卡死的现象,从而大大增加纤维输送离心风机正常工作的时间,避免了经常需要维护离心风机的不足,提高了离心风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离心风机总组立轴测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离心风扇的轴测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离心风扇的后视轴测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离心风机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旨在于,分析现有用于纤维输送的离心风机在纤维输送时容易造成集聚的问题,通过对离心风机整体以及离心风机内所使用的离心风扇的改进,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避免纤维集聚的离心风扇及设有该离心风扇的风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45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用火花塞及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压力接合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