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浅水湖泊水质改善的生物链构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04317.0 | 申请日: | 201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7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录三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浅水 湖泊 水质 改善 生物链 构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修复领域,涉及一种改善浅水湖泊水质的生物链构建方法,尤其是一种利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联合调控浅水湖泊水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湖泊类型众多、分布广泛,全国共有1 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 km2,占国土面积的0.95%,其中约三分之一为淡水湖泊,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适当的湖泊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导致湖泊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这些湖泊中多数已经发生富营养化或正处在向富营养化状态发展过程中,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持续退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水质性缺水日趋加剧,严重影响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饮用水安全,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问题。因此,湖泊污染在中国已是一个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综合治理,以降低危害,改善水质。
目前,越来越多的湖泊污染治理方法得以不断开发与应用,但由于不同湖泊的水文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在某些湖泊水质治理中取得成功的方法,在别的地区却不一定适用,这就需要在治理过程中针对湖泊自身特性选择不同的调控方法。首先对湖泊的外源污染进行控制,主要任务是控制排入湖泊中的污染物浓度,减少或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其次是对湖泊内源污染负荷的治理,治理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物理方法包括机械除藻,底泥疏浚、人工曝气等方法。物理方法由于不会带来污染物也不会导致生物入侵,因而是相对较为安全的方法,但也普遍存在能耗较大、运行成本高等缺点。化学方法包括添加化学药剂杀藻和凝聚沉降等。使用化学药剂杀藻收效快,但持续时间短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只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使用。
生物方法具有经济方便、能耗低的特点,且收效显著、环保效益好,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的生物调控技术往往强调利用水生生物群落某一营养级的生态功能,而忽视整个生物链这一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调控功能。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水体中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软体动物、鱼类等分别作为不同食物链中的一环,通过捕食、竞争等关系制约着各种生物的生物量,进而影响到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吸收与转化,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叶绿素a浓度及营养元素浓度,因此可以通过调控食物链环节来达到改善湖泊水质的目的。
发明内容
在此处键入发明内容描述段落。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浅水湖泊水质改善的生物链构建方法,该方法通过移栽、放养不同营养级的水生生物,削减营养盐,抑制藻类生长,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再通过打捞沉水植物及捕捞渔获物,最终移出营养物,逐步恢复生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浅水湖泊水质改善的生物链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 选择相应的进行水质调控的水体,并根据水体的水文特征、富营养化水平以及相应水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划分具体功能区域;
⑵ 检测水质指标,定期检测水体的理化指标包括营养盐浓度(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水温、溶氧、透明度、pH、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并进行水质等级划分;
⑶ 选择适合相应水体的沉水植物,种植密度为5-30株/m2;
⑷ 选择适合相应水体的底栖软体动物,投放密度为175g/m2;
⑸ 选择适合相应水体的虾类,投放密度为10g/m2;
⑹ 选择适合相应水体的滤食性鱼类,放养密度为75g/m2;
⑺ 打捞部分快速繁殖的沉水植物,收获鲢、鳙、贝类、虾类等水产品;
⑻ 重复步骤 检测水质指标;
⑼ 重复步骤⑶-。
沉水植物以在浅水湖泊分布广泛、成活率高、耐污性强的种类为主,包括穗花狐尾藻、金鱼藻、轮藻、伊乐藻等;
底栖软体动物以在浅水湖泊分布广泛的滤食性底栖贝类为主,包括圆顶珠蚌、背角无齿蚌、中华圆田螺、耳萝卜螺等;
虾类以在浅水湖泊中适应性强、分布广、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种类为主,包括日本沼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录三,未经刘录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43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