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2096.3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3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陈绍林;熊军;段亮;王现林;孟琪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47/02;F25B41/04;F24F5/00;F24F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余刚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泵式 空气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一般采用双级压缩技术,双级压缩技术通过闪蒸器和节流装置进行制冷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知道在制热时,因为闪蒸器的存在,冷媒在流过闪蒸器的时候必定会被再次过冷,即流入室外换热器的冷媒必定处于相较于单级压缩技术来说更低的温度,那么其结霜情况会更严重、频繁。传统的除霜方式为在空调制热运行过程,四通换向阀切换到制冷循环流程,让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四通换向阀排入到室外侧换热器中,以融化空调室外侧换热器上的霜层或冰层。传统的除霜方式首先需要压缩机停机,内风机经过一段时间吹余热后,四通换向阀才换向进行除霜。除霜完成后,压缩机再停滞一段时间,然后四通换向阀再次换向,进行制热。压缩机开启一段时间后,内管温升高至一定温度才能得到热风。这一个过程大约需要12~15min甚至更长,不能及时除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本发明的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不需要压缩机停机便可以进行除霜,除霜及时且结构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空气调节主回路,包括通过制冷管路顺次连接的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侧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闪蒸器、膨胀装置和室内侧换热器,四通换向阀的第一接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第二接口与室外侧换热器连通、第三接口与室内侧换热器连通、第四接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四通换向阀具有使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运行的第一状态和使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行的第二状态;补气回路,一端与闪蒸器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连接,补气回路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补气阀门;除霜装置,用于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操作;除霜装置为具有支路阀门的除霜支路。
进一步地,除霜支路的第一端连接在压缩机的出口端和四通换向阀之间、第二端连接在室外侧换热器与第一节流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除霜支路的第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和室内侧换热器之间、第二端连接在室外侧换热器与第一节流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除霜支路还包括与支路阀门串联连接的第二节流装置。
进一步地,补气回路还包括与补气阀门串联设置的单向阀。
进一步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不同的除霜控制模式之间切换以对室外侧换热器进行除霜操作,除霜控制模式包括:第一除霜模式,在第一除霜模式下,支路阀门打开,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一状态;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支路阀门关闭,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二状态。
进一步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室外侧换热风机;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第一测温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当第一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第一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室外侧换热风机开启,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室外侧换热风机关闭。
进一步地,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室内侧换热风机;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内侧换热器的盘管温度的第二测温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当第二测温装置检测到室内侧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室内侧换热风机开启,检测到室内侧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小于第三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室内侧换热风机关闭,其中,第三预定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温度。
进一步地,在第一除霜模式下压缩机持续运行。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还包括检测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除霜模式下的运行时长的时间检测装置,当时间检测装置检测到运行时长大于预定时间段时,控制装置控制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从第一除霜模式切换至第二除霜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20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