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面打印系统及操作打印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0061.6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9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D·C·帕克;B·E·弗莱明;M·E·琼斯;任志葵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3/60 | 分类号: | B41J3/60;B41J29/393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徐燕;杨勇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打印 系统 操作 打印机 方法 | ||
交叉参引
本申请交叉引用于2010年12月20日提交的序列号为12/972,577、标题为“Alternate Imaging Order for Improved Duplex Throughput in a Continuous Print Transfer Printer”的共同转让的美国非临时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文本涉及间接打印系统,更具体地,涉及对成像操作的控制,在所述成像操作中,媒介在贯穿辊(transfix roller)和成像鼓之间穿过。
背景技术
按需滴定法(Drop on demand)喷墨式打印系统,根据由打印头内的压电设备或热换能器(例如,电阻器)生成的压力脉冲而从该打印头喷嘴喷射墨滴。墨滴被喷射朝向记录媒介,在那里,每一墨滴形成该记录媒介上的一个斑点(spot)。打印头具有多个喷墨喷射器,所述喷墨喷射器在一个末端通过墨通道被流体连接至墨供应歧管,在另一末端被流体连接至孔板中的孔。墨滴被喷射穿过所述孔,所述孔有时称为喷嘴。
在典型的压电式喷墨打印系统中,将电信号应用至压电换能器使得该换能器膨胀。所述膨胀将隔膜——被定位为邻近于该换能器——推入填充有接收自歧管的墨的压力腔。所述隔膜的移动促使墨离开压力腔至且穿过孔,以喷射液体墨滴。所喷射的墨滴,称为像素,落在与打印头相对的图像接收构件上,以形成墨图像。通过来自墨歧管的毛细作用,从中喷射墨滴的相应通道被再填充。
在一些相变式打印机或固体喷墨打印机(也称为间接打印机)中,图像接收构件是涂覆(coat)有脱模剂的旋转鼓或带,所述墨是在室温下通常为固体的相变材料。在这些固体喷墨打印机中,墨图像从所述旋转图像接收构件转移至记录媒介,例如纸。通常,所述转移是在由旋转图像接收构件和旋转压力辊子(roll)(也称为贯穿辊子)形成的压印线(nip)中进行的。在记录媒介进入贯穿压印线(transfixing nip)前,可加热所述贯穿辊和记录媒介之一或两者。随着一张纸被传输穿过压印线,完全形成的图像从图像接收构件转移至该张纸,并且同时被固定在该张纸上。这种在压印线处使用热和压力来将图像转移和固定至穿过该压印线的记录媒介的技术,通常称为“贯穿”,它在本领域中是一个公知术语,尤其是对于固体喷墨技术。
喷墨式打印机能够产生单面打印或双面打印。单面打印指的是仅在记录媒介的一侧上产生图像。双面打印在记录媒介的两侧上产生图像。在双面打印中,记录媒介穿过所述压印线,用于将第一图像转移到该记录媒介的一侧上。然后,该媒介在一个路径上被路由,该路径将该记录媒介的另一侧呈现给所述压印线。通过再次穿过所述压印线,第二图像被转移至媒介的另一侧。当该记录媒介第二次穿过该压印线时,该第一图像被转移到的一侧邻近于贯穿辊。从图像接收构件转移至记录媒介的第一侧的脱模剂现在可被转移至贯穿辊。因而,双面打印将脱模剂转移至贯穿辊,多次双面打印可使得脱模剂累积在贯穿辊上。
如果在记录媒介进入压印线之前,贯穿辊与图像接收构件接触,则额外的脱模剂可被施加至该贯穿辊。贯穿辊上的脱模剂的量可达到一个水平,该水平使得当图像被贯穿至记录媒介的前侧时,脱模剂能够从贯穿辊转移至记录媒介的背侧。
当正在进行双面打印的第一侧时,现在在记录媒介的背侧(其接收第二图像)上具有脱模剂。在双面打印期间,转移至记录媒介的背侧的脱模剂可干扰墨从图像接收构件有效地转移至记录媒介的背侧。因此,墨可残留在图像接收构件上,而非被转移至记录媒介。这种低效率的墨转移可随后产生一个图像,其中能察觉到部分像素或缺失像素。该现象称为图像丢失(image dropout)。此外,残留在图像接收构件上的墨可能要求图像接收构件经历清洁循环。如果贯穿辊明显地接触图像接收构件,则可加剧油到贯穿辊的不期望的转移。
为了协助将墨从图像接收构件转移至记录媒介的背侧,一些打印机通过控制贯穿辊移动的计时以及图像接收构件的速度来执行打印方法,以降低贯穿辊接触图像接收构件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乐公司,未经施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00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