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柔韧性训练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7685.7 | 申请日: | 201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7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万向东;李学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向东;李学荣 |
主分类号: | A63B23/04 | 分类号: | A63B23/04;A63B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600 河北省秦皇***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韧性 训练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训练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使身体多处得到柔韧性训练的柔韧性训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训练器有很多,在功能上也分为很多种,就拿只用来训练身体柔韧性的训练器械来说,结构也各不相同,就目前的训练器来说,要么结构复杂不适合家用,要么不能变换结构以便针对多种类型的柔韧性训练。而现实情况中,无论是大人小孩都有可能出现腰部和腿部的损伤,又不可能随时随地的去专门的训练部门去训练,所以必须开发一种适合在家中训练,适合各类人群,休闲舒适不痛苦,可拆分轻便携带方便的柔韧性训练器。
有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柔韧性训练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柔韧性训练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适合各类人群在家训练,可以在不痛苦的环境下达到训练目的。可拆分、轻便,携带方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柔韧性训练器,包括靠背、坐件、束腿件、脚蹬件、牵拉绳;所述靠背底端与坐件相连接,在坐件前方设置有两个独立的左右腿束腿件,所述束腿件的端部连接有脚蹬件;所述靠背和脚蹬件上设置有环套,所述牵拉绳两端均设拉钩,其中一端钩在靠背上的环套上,另一端则穿过脚蹬件上的环套后被训练人员把持。
所述靠背两侧设置有靠背扶手。
所述靠背与坐件、束腿件和脚蹬件均采用铰链式连接。
所述左右腿束腿件上均设置有束腿皮带。
所述靠背顶部设置两个环套,靠背两侧设置两个环套,所述每个脚蹬件顶部设置有一个环套。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可以自行在家中训练,可以再饭后休息或闲暇时间使用,方便节能,而且适用于各种人群,尤其对腰、腿部有损伤的人群有明显的改善效果。适用于儿童,尤其是对练习舞蹈、武术等人群。可以在不痛苦的环境下达到训练目的。且此器械具有可拆分的轻便的特点,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柔韧性训练器的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柔韧性训练器在屈伸式锻炼腿部韧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柔韧性训练器在锻炼腰部韧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柔韧性训练器在劈叉式锻炼腿部韧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靠背;2、靠背扶手;3、坐件;4、束腿件;5、束腿皮带;6、脚蹬件;G1、一钩;G2、二钩;G3、三钩;G4、四钩;H1、一环;H2、二环;H3、三环;H4、四环;H、五环;H、六环。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根据图1、图2、图3、图4所示,柔韧性训练器,包括靠背1、坐件3、束腿件4、脚蹬件6、牵拉绳;所述靠背1底端与坐件3相连接,在坐件前方设置有两个独立的左右腿束腿件4,所述左右腿束腿件上均设置有束腿皮带5。所述束腿件的端部连接有脚蹬件6;所述靠背和脚蹬件上设置有环套,所述靠背顶部设置两个环套,分别为一环H1、二环H2,靠背两侧设置两个环套,分别为五环H5、六环H6,所述每个脚蹬件顶部设置有一个环套,分别为三环H3、四环H4。所述牵拉绳两端均设拉钩,其中一端钩在靠背上的环套上,另一端则穿过脚蹬件上的环套后被训练人员把持。所述靠背两侧设置有靠背扶手2。所述靠背与坐件、束腿件和脚蹬件均采用铰链式连接。
屈伸式锻炼腿部韧带:如图2所示。
当人坐在上面时,背部位于靠背处,右腿位于右腿束腿件上,左腿放于左腿束腿件上,右脚和左脚自然的蹬在右脚和左脚的脚蹬件上,此时将其中一根牵拉绳的一钩G1拉在一环H1上,二钩G2穿过三环H3后由左手握住,再将另一根牵拉绳的三钩G3拉在二环H2上,四钩G4穿过四环H4后右手握住,分别用力向前胸方向拉伸,用于双腿被束腿皮带固定,侧双脚尖会自然的向前胸方向拉伸,双脚跟部向外蹬,从而达到拉伸锻炼腿部韧带作用。根据个体不同,如果腿部柔韧性稍好,此运动可以一直向上翻,没有让腿离开地面的动作,整个运动就是脚尖向上翻。
锻炼腰部韧带: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向东;李学荣,未经万向东;李学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76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