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坯料的筒状内腔取料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3274.0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1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朱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徽字号雕刻文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M3/00 | 分类号: | B27M3/00;B27M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5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坯料 筒状内腔取料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竹木工艺品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作如笔筒等坯料的筒状内腔取料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的木石工艺品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如红木等贵重原料制作的笔筒等工艺品,更是以其极高的收藏、观赏以及实用价值而广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现有的木石工艺品的制作还都秉承传统工艺,即都为先人工从原木石上获得整段原料,之后在原料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加工得到初步成型的坯料,再在其基础上精加工并获得成品,往往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料材浪费极其严重,以木制工艺品中的笔筒为例,工人需在得到原料后,通过沿其端面向内逐步掏碎的办法,挖空原料料芯以获得笔筒的内腔形状,每制作一支笔筒,其必然伴随大量无用的筒芯碎末,造成严重生产浪费,特别是以红木等贵重木材作为原料时,其本身价格高昂,如通过上述方法制作,更是极大增加了厂家的运作成本和经济负担;其次,劳动强度高,人工制作坯料其劳动强度以及成本极高自不必说,还存在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不利于企业的高效率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快捷的用于坯料的筒状内腔取料方法,其生产效率高,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了运用传统筒状坯料的取料方式而带来的料材浪费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固定坯料;
沿坯料端面向内加工出环状凹槽,环状凹槽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筒状内腔预设直径,其深度小于或等于筒状内腔预设深度;
向环形凹槽内置入用于切断其围合而成的柱状料芯的切割刀具,所述切割刀具外形呈杆状,其一端为夹持端,另一端设置有切削刃;
环形凹槽内的柱状料芯被完全切除,获得坯料的筒状内腔。
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方案以后,在进行坯料的筒形内腔取料时,可直接通过特定切割,从而可取出完整料芯,避免了老式的搅碎料芯而带来的原料浪费现象,从而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不但简化了取料操作,从而使坯料的快速取料成为可能,提高了其生产制作效率,同时,其取出的多余完整料芯还可用作下次工艺品制作的坯料来源,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了企业运营利润,有效的降低了其原材料的购进压力。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用于筒状坯料的取料装置,可实现上述筒状坯料的快速可靠加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两种技术方案:
其中一种技术方案为:包括可固定坯料并使其旋转的转动台,所述转动台上方设置有用于夹持刀具的夹持头,所述夹持头可驱动所夹持刀具作自转以及作沿其刀具杆长方向的往复直线运动。
另一种技术方案为:包括可固定坯料的固定台座,所述固定台座上方设置有用于夹持刀具的夹持头,所述夹持头可驱动所夹持刀具作自转以及作沿其刀具杆长方向的往复直线运动,所述夹持头还可沿预设路径作圆周动作。
上述两种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机械化加工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从而实现其坯料的快速制作;极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有效提高了其生产效率以及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5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为折刀切割时的工作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7为切割刀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坯料的筒状内腔取料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固定坯料10;
(2)、沿坯料10端面向内加工出环状凹槽11,环状凹槽11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筒状内腔预设直径,其深度小于或等于筒状内腔预设深度;
(3)、向环形凹槽11内置入用于切断其围合而成的柱状料芯20的切割刀具b,所述切割刀具b外形呈杆状,其一端为夹持端,另一端设置有切削刃;
(4)、环形凹槽11内的柱状料芯20被完全切除,获得坯料的筒状内腔。
上述方案的具体操作方式可参照图1-5所示,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在进行坯料10的筒形内腔取料时,可直接通过上述刀具的特定切割,从而可取出完整料芯,避免了老式的搅碎料芯而带来的原料浪费现象,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不但简化了取料操作,同时其取出的多余完整料芯还可用作下次工艺品制作的坯料来源,一举两得。
由于实际操作时其环状凹槽11所围成区域即构成所需切割的料芯,为提高其料芯切除效率,此处设定环状凹槽11的最大直径等于筒状内腔预设直径,其深度等于筒状内腔预设深度,这样,实际操作时可通过一次切槽即达到预设深度,工作效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徽字号雕刻文化有限公司,未经黄山徽字号雕刻文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32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