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模拟地震的多场景避震练习演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5614.5 | 申请日: | 201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6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屹;潘步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弘炜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9/00 | 分类号: | G09B9/00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 34105 | 代理人: | 程霏 |
地址: | 244000 安徽省铜陵***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 地震 场景 练习 演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可模拟地震的多场景避震练习演示器。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地震发生是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他的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我国又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灾难频繁,而当地震灾难突然发生时,人们往往惊慌失措,应对能力十分失当,以致能生还的人非常有限。
通过虚拟地震仿真场景逃生模拟演示使人们了解在地震来临时身处学校、机场车站、影院场馆、宾馆旅店、露天场所、工厂车间、交通工具等地震场景下,使人们了解防震、疏散等应急避险知识,提高人们在各种场所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地震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模拟地震来临时学校、机场车站、影院场馆、宾馆旅店、露天场所、工厂车间等场景发生地震的情景,感受地震发生过程。与此同时,通过红外感应系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进行互动的逃生演练,从而使人们掌握地震来临时在各种环境中学习最有效的逃生方法,培养抵抗地震灾害的逃生本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专利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可模拟地震的多场景避震练习演示器,包括:由地震虚拟场景模拟器框架组建成三面为背投影屏的演示空间和设置在上述演示空间中间的地震模拟运动平台,其中:所述演示空间的每个背投屏幕后面对应安装有短焦投影机;所述地震模拟运动平台包括:顶层基础平台、位于顶层基础平台下方的底层基础平台及位于顶层基础平台和底层基础平台间的晃动装置;所述底层基础平台上固定安装若干个两端带有光轴支架的光轴支架座, 滑块的一端通过直线光轴被固定在光轴支架上,另一端与顶层基础平台连接;所述顶层基础平台上设置有带有红外传感器的感应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震模拟运动平台的晃动装置包括电机、两个轴承、两个电磁离合器、减速箱、两个接近开关和接近开关感应头;所述电机固定在底层基础平台上,电机通过联轴器与轴承连接,轴承的一端通过同步带轮和电磁离合器连接,另一端通过齿轮与轴承连接;轴承的一端通过同步带轮和电磁离合器连接,另一端通过轴承座安装在底层基础平台上;电磁离合器和电磁离合器安装在轴承上,并与联轴器连接到减速箱上;所述减速箱通过同步带轮连接到带有滚珠丝杆副的丝杆上,所述滚珠丝杆副安装在顶层基础平台上;底层基础平台上安装有接近开关和接近开关,并在与之对应的顶层基础平台上安装接近开关感应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PLC和变频器来控制电机运行频率,来模拟地震不同的震级。
综上所述,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三面为背投影屏的演示空间,和在地震模拟运动平台的顶层基础平台上设置有带有红外传感器的感应区。使人在真实感受到地震来临时的场景,并展示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发生时各种场景下防震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专利虚拟地震仿真场景逃生模拟演示台整机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专利虚拟地震仿真场景逃生模拟演示台地震运动模拟平台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专利虚拟地震仿真场景逃生模拟演示台地震运动模拟平台俯视图;
图中,1 地震运动模拟平台,2 地震虚拟场景模拟器框架,3 投影屏,4 短焦投影机,5 感应区,6 底层基础平台,7 光轴支撑架,8 光轴支架,9 直线光轴,10 滑块,11 顶层基础平台,12 轴承座,13红外传感器,14 丝杆,15 滚珠丝杆副,16 接近开关1, 17接近开关2, 18接近开关感应头, 19电磁离合器1,20电磁离合器2, 21减速箱,22联轴器, 23电机, 24同步带轮1,25同步带轮2, 26轴承座1, 27轴承座2, 28同步带轮3, 29 齿轮,30 轴承1, 31轴承2, 32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专利作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弘炜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弘炜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56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