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4591.6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4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太田贵之;水藤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F04C23/02 | 分类号: | F04C23/02;F04C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金霞;吴焕芳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No.2009-103100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的电动压缩机。该电动压缩机包括在安装于车辆内的空调内。如该公报的图3中图示的电动压缩机包括:壳体、压缩机构、马达机构和驱动电路。该壳体包括可以安装至发动机的安装部。压缩机构设置在壳体内,将冷却剂抽入该壳体,压缩冷却剂,并且将冷却剂从壳体排出。马达机构设置在壳体内,并且致动该压缩机构。驱动电路连接至电源,并且驱动马达机构。此外,驱动电路被固特在壳体的外部上。
在现有技术的电动压缩机中,在车辆碰撞的过程中,安装部可能破裂,壳体可能接近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壳体的外部上的突出部首先与发动机干涉,从而使驱动电路不与发动机干涉。这防止了对驱动电路的损坏,并且防止驱动电路漏电。
在现有技术的电动压缩机中,为了保证防止从驱动电路漏电,可以将覆盖驱动电路的板形保护装置安装至壳体的外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装置可能由于来自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和马达机构的振动产生噪声并且共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压缩机,其在抑制噪声产生的同时防止驱动电路漏电。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一种电动压缩机,其包括:压缩机构,该压缩机构 压缩冷却剂。马达机构致动压缩机构。驱动电路驱动马达机构。驱动电路连接至电源。内壳体以密封状态容纳压缩机构和马达机构,并且固持驱动电路。外壳体容纳内壳体。外壳体包括安装部,该安装部可以安装至另一构件。居间构件设置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和驱动电路与外壳体之间。居间构件包括防振和隔热特性。保护装置保护驱动电路免受外部碰撞。保护装置设置在外壳体上。
根据连同以示例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附图进行的下文描述,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借助于参考本优选实施方式的如下描述及附图,可以最佳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图中:
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空调的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横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横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横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的修改示例的横截面图;和
图6(a)和图6(b)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的修改示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各图描述本发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1被应用于安装在车辆内以调节客室的温度的空调中。除了电动压缩机1以外,该空调还包括切换阀91、客室外部热交换器92、膨胀阀93和客室内部热交换器94。
如图2中示出的,电动压缩机1包括压缩机构4、马达机构5、驱 动电路6、内壳体10和外壳体20。内壳体10以密封状态容纳压缩机构4和马达机构5。外壳体20容纳内壳体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包括开放式后端(在图2中观察的左端),第二壳体12封闭第一壳体11的后端。压缩机构4包括定涡旋件4A和动涡旋件4B,该定涡旋件4A固定至第一壳体11的内圆周表面11B,而该动涡旋件4B设置为面向定涡旋件4A。定涡旋件4A和动涡旋件4B相互接合,并且形成压缩室4C。第一壳体11内容纳有驱动轴5A。该驱动轴5A包括借助于轴承5B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远端部(如在图2中观察的右侧)和借助于轴承5C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近端部(如图2中观察的左侧)。
马达机构5位于比压缩机构4更靠近第一壳体11的端壁11D处。定子5D被固定至第一壳体11的内圆周表面11B。驱动电路(未示出)向定子5D供给三相电流。定子5D中设置有转子5E。该转子5E被固定至驱动轴5A。转子5E在供给至定子5D的电流的作用下被旋转和驱动。驱动轴5A、定子5D和转子5E形成马达机构5。
驱动电路6是已知逆变器电路,并且包括诸如电容器的高电压部件。驱动电路6连接至车辆内安装的电源,并且驱动马达机构5。更具体地,驱动电路6将从电源供给的直流电转换为具有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随后,驱动电路6向马达机构5供给交流电,并且控制马达机构的转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45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