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终端设备的电压检测方法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1919.9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4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辛将;张运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165 | 分类号: | G01R19/165;G01R3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终端设备 电压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设备的电压检测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锂电池在终端设备中的使用非常普遍,锂电池的可用电压范围一般为3.3~4.2V(伏)。锂电池内部有内阻,这就导致在使用特大功耗应用时电池电压会被拉低的比较多,有时可达300~400MV(毫伏),所述特大功耗应用是指使用时电流在1000ma(毫安)以上的应用,比如拍照时使用闪光灯。当电池电压在3.6V~3.7V时,如果使用特大功耗应用会直接导致电池电压拉低到3.3V以下,也就是直接拉低到关机电压,并导致终端设备的关机。当电池电压为3.7V左右的时候实际的电池电量为30%左右,并没有达到关机电量,这个时候若重新开机则会显示电量还有30%左右。因为一次偶然的采集到的电池电压在关机电压以后就导致关机,而实际电量还有不少的剩余,这会给用户带来很不好的体验,一是会感觉电池使用时间短,二是重新开机电量回跳导致用户体验差。
综上可知,现有终端设备的电压检测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电压检测方法及终端设备,其能够提升电压检测以及后续关机处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电压检测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检测电池的电压值;
判断本次电压值是否达到关机电压值;
若所述本次电压值达到所述关机电压值,则计算所述本次电压值与前一次上报电压值之间的电压差值;
判断所述电压差值是否达到预定阈值;
若所述电压差值达到所述预定阈值,则重复上报所述前一次上报电压值;
若所述电压差值未达到所述预定阈值,则直接上报所述本次电压值。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压检测方法,所述预定阈值的范围为300~400毫伏。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压检测方法,所述检测电池的电压值的步骤包括:
判断当前应用的功耗值是否达到预定功耗值;
若达到所述预定功耗值,则检测电池的电压值。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压检测方法,所述判断本次检测电压值是否达到关机电压值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本次电压值未达到所述关机电压值,则直接上报所述本次电压值。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压检测方法,所述若电压差值达到所述预定阈值,则重复上报所述前一次上报电压值的步骤还包括:
计算所述前一次上报电压值的重报次数;
判断所述重报次数是否达到预定重报阈值;
若所述重报次数达到所述预定重报阈值,则直接上报所述本次电压值;
若所述重报次数未达到所述预定重报阈值,则重复上报所述前一次上报电压值。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有: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池的电压值;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本次电压值是否达到关机电压值;
计算模块,用于在所述本次电压值达到所述关机电压值时,计算所述本次电压值与前一次上报电压值之间的电压差值;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电压差值是否达到预定阈值;
第二上报模块,用于在所述电压差值达到所述预定阈值时,重复上报所述前一次上报电压值;
第一上报模块,用于在所述电压差值未达到所述预定阈值时,直接上报所述本次电压值。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终端设备,所述预定阈值的范围为300~400毫伏。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终端设备,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
功耗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当前应用的功耗值是否达到预定功耗值;
电压检测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应用的功耗值达到所述预定功耗值时,检测电池的电压值。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终端设备,所述第一上报模块,用于在所述电压差值未达到所述预定阈值时,直接上报所述本次电压值。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终端设备,所述第二上报模块进一步包括:
重报计次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电压差值达到预定阈值时,计算所述前一次上报电压值的重报次数;
次数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重报次数是否达到预定重报阈值;
重复上报子模块,用于在所述重报次数未达到所述预定重报阈值时,重复上报所述前一次上报电压值;
所述第一上报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重报次数达到所述预定重报阈值时,直接上报所述本次电压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19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粉末的高密度成形装置
- 下一篇:纳米型钢包透气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