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置式建筑基桩液压动力激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0284.0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7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吴滨;唐家鹏;赵成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家鹏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置 建筑 液压 动力 设备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行业的桩基础的动力激振设备,特别是一种外置式建筑基桩液压动力激振设备。
二、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层建筑和国家重点工程中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多,桩基础承载力测试方法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对基桩承载力的确定主要由单桩静载试验检测和基桩高应变检测两种方法进行。其中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确定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主要方法。它的试验过程比较直观,接近基桩工作状态,是被行业认同与接受的试验方法。静载试验固然是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标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耗资大、试验周期长而且试验之后通常不能被作为工程桩合理利用,浪费较大;并且由于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时,由于锚桩钢筋应通长配置用量及粗细与其他工程桩也不一样必须提前设置,也就等于试桩位置桩基础施工方提前已经知道,有些时候施工方担心检测不合格时会影响工期带来麻烦等等,会对试桩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一些特殊方法进行处理所以这样的试桩不能完全对其它工程桩有代表性。当采用压重平台(堆载)反力装置时,虽然可随机选取,但基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多少,基桩上堆积的重物至少要大于基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值的1.2倍。实施困难费时费力,随着建筑业发展,单桩承载力高达千吨以上的桩越来越多,已经难以进行静载试验;基桩高应变检测技术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1986年我国引进美国[PDA]打桩分析仪。20世纪90年代,国家行业标准颁布,标志着我国高应变检测技术已经成熟。20多年来在国内发展和应用很广泛,特别是南方发达地区,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大型新建电厂铁路公路和桥梁工程中应用较多。高应变基桩承载力的试验方法,是通过动力激振的方式,利用数学模型经过微机拟合、计算来获得到基桩承载力的方法。高应变检测基桩承载力与静载试验中锚桩反力法、堆载法比较具有检测时间短,不用锚桩、钢梁或堆积重物,操作安全,并可对工 程桩随即选取(对桩基础存在的隐患更容易发现),检测所需费用大大降低等优点。现阶段基桩高应变试验方法,还不能作为独立的确定基桩承载力的试验方法进行使用。在使用高应变试验方法判定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要配以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方法进行对比。虽然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被行业里认为比较准确、可靠,但是静载试验费时、费力、费资金严重的是影响施工工期,并不被本行业看好,特别是特大桩费时、费力、费资金的程度更为明显。高应变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方法虽然快捷、方便、省时、省力、节省资金却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试验结果误差较大,可信程度较低,重锤的提升与脱钩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基桩高应变检测,一般采用重锤以自由落体的形式产生击振力,采用三角架倒链人工起重、吊车起重或采用卷扬机导向架系统起重(卷扬机导向架系统起重系统很少被采用比较笨重),在重锤与吊钩之间放置一个脱钩器无约束直接落锤。这些设备或机械工作时需要很大的场地和空间同时还需要相应的能源投入,在下落过程中经常左右摇摆因而敲击桩顶的受力则不均匀,造成测量数值不准确。二是采用重锤自由落体时为重锤安置一个导向架,同样的用三角架倒链人工起重、吊车起重或和采用卷扬机导向架系统起重(卷扬机导向架系统起重很少被采用比较笨重),在重锤与吊钩之间放置一个脱钩器有约束落锤。以上方法,安全隐患大,起重脱钩效率低,比较笨重脱钩时产生的摆动与震动较大,需要检测场地与检测空间要求比较高。对于无法提供工作面的工程要进行高应变试验是很难完成,即使进行试验工作效率也很低,体现不出高应变的快捷灵活的特点。因此,在还没有高效率的将导向架起重系统及脱钩器集合成一个系统的装置和设备情况下,研究开发这类装置和设备,提高基桩高应变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结果的准确程度,特别是分析影响高应变基桩竖向压承载力试验结果的诸多因素,其中激振重锤的质量提升高度、落点偏差、脱锤方式等影响高应变试验得出的承载力结果准确性是现阶段迫切需要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家鹏,未经唐家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02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转换器、图像转换方法和电子装置
- 下一篇:图像读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