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器及接合热交换器的管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0144.3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6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冈本好司;平野智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8F9/18 | 分类号: | F28F9/18;B23K1/00;B23K3/08;B23K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金霞;田军锋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接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一种接合热交换器的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将管钎焊到包括一对板的本体部两端而构造的热交换器,作为用于冷却具有高热值的电子元件——如功率晶体管——的热交换器。
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100包括具有同时进行钎焊的两个板102的本体部101,管13接合到本体部101以允许冷却剂从管103流到本体部101。顺便地,在如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00中,槽部104的边缘105形成为弧形(圆形)。相应地,当板102叠合时槽部104不能完全覆盖管103。结果在管103和板102之间产生了间隙106,这导致接合失败。因此,在JP2008-224134A中,板121中的槽部122的边缘123如图2所示都形成为直角。这通过使在将一对板121叠合并且将管124配装于槽部122时的间隙最小化而保证了钎焊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考虑到模具的磨损和精度,管理上的难度使得将板121中的槽部122的边缘123形成为直角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此外,即使在初始阶段没有间隙,由于板在高温(例如,600℃)下的热膨胀效应,在板与管之间也可能产生间隙。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本上防止了在板与管之间形成间隙的热交换器以及一种接合热交换器的管的方法。
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1)。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第一板(15)和第二板(16),所述第一板(15)和所述第二板(16)中的每一个具有配合表面(15a,16a),其中,通过用第一钎料金属(25)钎焊所述第一板(15)和所述第二板(16)而形成冷却剂流动通道(11),所述第一钎料金属(25)覆盖所述第一板(15)和第二板(16)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配合表面(15a,16a);设置于所述第一板(15)中的第一槽部(19),其中,所述第一槽部(19)包括内表面(19c);设置于所述第二板(16)中的第二槽部(20),其中,所述第二槽部(20)包括内表面(20c);管(13、14),所述管(13、14)用第二钎料金属(23,24)钎焊在所述第一槽部(19)与所述第二槽部(20)之间,所述第二钎料金属(23,24)覆盖所述第一槽部(19)的所述内表面(19c)以及所述第二槽部(20)的所述内表面(20c);一对第一凸缘(21),所述一对第一凸缘(21)在与所述第一板(15)和所述第二板(16)的层叠方向以及所述管(13、14)的轴向方向大体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槽部(19)接续地设置,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凸缘(21)包括内表面(21a);以及一对第二凸缘(22),所述一对第二凸缘(22)在与所述第一板(15)和所述第二板(16)的所述层叠方向以及所述管(13、14)的所述轴向方向大体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槽部(20)接续地设置,其中,每个所述第二凸缘(22)包括内表面(22a)。所述第一凸缘(21)的内表面(21a)和所述第二凸缘(22)的内表面(22a)至少其中之一用所述第二钎料金属(23,24)覆盖。所述第一凸缘(21)和第二凸缘(22)在钎焊所述管(13、14)时通过夹具(30,31)夹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槽部(19)和所述第二槽部(20)也可在钎焊所述管(13、14)时通过夹具(30,31)夹持。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部(12)和所述管(13、14)可同时进行钎焊。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可用所述第二钎料金属(23,24)填充所述第一、第二槽部(19,20)与所述管(13、14)之间的间隙(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01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形装置及成形方法
- 下一篇:在脉管接入装置中的血液暴露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