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用限油螺塞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78949.4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黎艳;李小花;陈静;蒋树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6 | 分类号: | F01M1/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润滑 系统 用限油螺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用限油螺塞。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其各个部件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液压摇臂在发动机配气机构中的应用,可有效地降低发动机噪声,并延长挺筒和气门的寿命。液压摇臂安装在缸盖中,与缸盖油路相通,它的正常工作必须保证其一定的机油压力,这样才能使配气机构良好运行,因此液压摇臂的安装对缸盖油路的布置有一定的要求。缸盖油路的润滑油不仅供给液压摇臂,还要供给各凸轮轴轴颈、相位器等,因此综合统筹缸盖中机油流量和压力的分配要求,需要限制缸盖油路的进口孔径。而受加工刀具的限制不可能在较长的油道中使用直径过细的钻孔刀,这样不仅孔径精度难以掌握,加工难度大大增加,而且过细过长的油孔对机油的压力和流量也难以保证,很难满足发动机缸盖设计对润滑油压力和流量的要求,从而难以保证液压摇臂和整个配气系统的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易于实施,能有效控制润滑油流量和压力的限油螺塞。主要解决缸盖油路细长油孔加工难度大,流量和油压难以满足发动机缸盖润滑系统设计要求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用限油螺塞,该限油螺塞设在主油路和缸盖油路的相交处,所述限油螺塞的前部为调节杆,该调节杆从缸盖油路的机加导向孔伸进缸盖油路中并与缸盖油路间留有过油间隙,该过油间隙尺寸按要求预先计算而得,所述限油螺塞的后部与机加导向孔密封配合连接,防止润滑油的泄漏。
所述限油螺塞的调节杆需经过主油路和缸盖油路的连接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油螺塞后部与所述机加导向孔间通过GB/T7306.2标准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所述的限位螺塞的安装,在限油螺塞的后部设有内六角安装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以往通过加工缸盖油路的细长油孔来控制润滑油的流量和压力,其加工难度大、成本高,考虑到轴的加工较孔的加工更简单易控制,本发明不需要改变原缸盖油路形式和结构设计等,只在主油路和缸盖油路的连接处设置限油螺塞,通过该限油螺塞前部的具有一定直径和长度的调节杆与缸盖油路之间的孔轴间隙配合,而形成一个符合要求的过油间隙,主油路的润滑油便会以满足液压摇臂和凸轮轴系统要求的流量和油压流进缸盖油路。因此,在满足润滑系统要求的流量和压力基础上,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和成本,且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产品加工精度及加工一致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限油螺塞产品质量更容易保证,调节杆尺寸精度一旦经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后,限流螺塞便在同类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互换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限油螺塞在缸盖油道中的安装布置示意图;
图2是限油螺塞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限油螺塞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接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用限油螺塞,该限油螺塞2设在缸体上的主油路1和缸盖油路3的相交处,所述限油螺塞2的前部为调节杆21,调节杆21的长度和直径尺寸按系统要求计算得出,该调节杆21从缸盖油路3的机加导向孔伸进缸盖油路3中并与缸盖油路间留有过油间隙7,所述限油螺塞2的调节杆21需经过主油路1和缸盖油路3的连接位置。所述过油间隙7可根据系统工况要求预先设定,并通过精确控制调节杆21的外径和缸盖油路3的机加导向孔的内径而得到。所述的限油螺塞2后部加工有GB/T7306.2标准的管螺纹22,机加导向孔内加工有GB/T7306.2标准的内螺纹6,限油螺栓2与该导向孔通过螺纹紧密连接,满足液密封的要求,防止润滑油的泄漏。为了便于安装,在限油螺塞的后部设有标准的内六角安装孔23。
安装时,先在管螺纹22上涂适量螺纹密封胶,防止润滑油从缸盖油道端面泄漏,然后通过标准通用套筒将限位螺塞2通过管螺纹22装配在缸盖油路内。
发动机工作时,润滑油经缸体主油路1到达与缸体缸盖油路3的连接处,受限油螺塞2的限制,只有一部分润滑油能通过过油间隙7进入到缸盖油路3,此时润滑油的流量和油压已经调节到设定值。然后润滑油经缸盖油路3分别通向液压摇臂油道4和凸轮轴轴颈油道5,以保证液压摇臂和凸轮轴的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89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振系统的配重设计方法
- 下一篇:机电双控智能锁具及门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