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场致紫外线无极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8436.3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5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许树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爱德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65/04 | 分类号: | H01J65/04;H01J61/5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许宗富 |
地址: | 1022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紫外线 无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灯具,具体的说是一种场致紫外线无极灯。
背景技术
无极灯的灯体内无灯丝,无电极,无任何与外部连接的引入电线,是一种高效节能,寿命长的新型光源。场致发光无极灯采用高频正交电磁场场致气体放电原理,使灯泡体发光,而不是电磁感应发光。如专利号为ZL200920012819.4的专利,包括灯泡体、电磁场发生器、电源及灯头,构成紧凑型一体式无极灯,所述的电磁场发生器置于灯泡体芯柱管内空间,其电感线圈的电线抽头通过电源分别连接在灯头上,在灯泡体内填充有混合气体。本发明采用高频正交电磁场场致气体放电原理,使灯泡体发光。这种无极灯通常规格较小,散热性能有限,无法实现较大的功率,且输出不是紫外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较大功率且散热良好的场致紫外线无极灯。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场致紫外线无极灯,灯座上连接耦合器,耦合器外套有灯体,所述灯体为内外双层石英玻璃管,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封闭空间充有放电气体,构成一个气体放电灯体;所述耦合器的导热管外包有多组磁体,每组磁体由隔磁定位套管隔开,每组磁体分别饶有线圈,各组线圈反向串联由高频发生器供电,相邻两组磁体磁极方向NN或SS相对。
所述耦合器的导热管为中空并充有热扩散溶剂的金属管。
所述耦合器的导热管还连接带风扇的风冷一体散热器。
所述风冷一体散热器通过高频发生器进行电源转换。
所述风冷一体散热器的风扇的中心点位于无极灯的中心线上,垂直于耦合器。
所述磁体由封闭的低导磁率金属管外绕线圈构成。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电磁场激发气体发出紫外线光,光电直接转换次数少,效率高;
2.灯体采用高紫外线透射率的石英玻璃,且外层玻璃管无荧光粉,有效透过紫外线;
3.无灯丝,无电极、光电元件无损耗,寿命高;
4.组合型结构,可做成大的规格的紫外线无极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图;
图2为本发明耦合器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导热管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串联组合场致发光无极灯,包括灯座3上连接耦合器2,耦合器2外面套有灯体1,灯体1为内外双层石英玻璃管,两层石英玻璃管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该封闭空间充有放电气体,因此,灯体1成为一个气体放电灯体。
如图2所示,耦合器2的导热管外面包有多组磁体4,每组磁体之间用隔磁定位套管5隔开,每组磁体分别饶有线圈,各组线圈反向串联由高频发生器7供电,相邻的两个磁体的线圈缠绕方向相反,例如,一组磁体的线圈缠绕方向为左旋,那么该磁体相邻的两组磁体线圈的缠绕方向就为右旋,以此类推,使相邻两组磁体4磁极方向NN或SS相对。最末端的磁体的线圈留出两个线圈接口,用来连接高频发生器7的正负极两端。
另外,导热管与带风扇的风冷一体散热器6相连接,风冷一体散热器6通过高频发生器8进行电源转换,风冷一体散热器6的风扇的中心点位于无极灯的中心线上,垂直于耦合器2。耦合器2的导热管以其快速导热性能加以风冷一体散热器6的共同作用,能够获得良好的散热性能。
如图3所示,耦合器2的导热管9为中空,并充有热扩散溶剂8的金属管,该金属管选用低导磁率金属管,例如,可以选择非铁的金属管。
无极灯通电后,高频发生器7将外部所供的市电电压迅速转换成低压供磁体线圈和风冷一体散热器6的风扇正常工作,高频发生器7能为整灯系统提供13.56MHZ的特性供电。高频发生器7供电后,多组磁体4产生电磁场,激发灯体1内放电气体放电,放电中产生253.7nm紫外线光。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灯体1的另一端也接有灯座3,当灯体1过长时可以用该的灯座加以固定,利于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爱德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爱德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84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