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湿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8248.0 | 申请日: | 201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9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叶卫忠;冯锦云;朱勇雄;邓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科日超声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6/12 | 分类号: | F24F6/12;F24F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湿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空气予以加湿的加湿器,特别涉及通过超声雾化方式对水或类似液体予以雾化从而可以对室内空气予以加湿的设备。
背景技术
加湿器一般用于对室内的空气予以加湿,也有类似的产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或用于散发香水。比较典型的加湿器的结构包括侧送风式的结构和底部吹风式的结构。其中侧送风式的结构如中国专利ZL201120143143.X、ZL200820146827.3、ZL200820043702.8所披露的结构;另外底部吹风式的结构如中国专利ZL201020243515.1、ZL03270573.5所披露的结构,它们是采用在超声雾化器的侧边位置单方进风方式向位于超声雾化器上部的空间送风,进风口往往比较接近超声雾化器及水面。这些结构的产品往往具有如下问题,首先从送风口位置出来的风往往从一个方向直接吹袭超声雾化发生器的雾柱或其雾柱的根部位置,局部破坏雾珠的爆破成雾从而使液体雾化的效率降低;其次单方向气流容易在雾化腔中产生扰动和回旋,雾化汽容易在雾化腔中飘散,使液体容易在设备的壳体间隙中渗透,导致安全性降低,使用不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器,特别是可以适用于大功率的加湿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该加湿器的进风口所送出的风不直接单方向直接吹袭雾化汽柱并将超声雾化发生器所产生的雾化汽基本上全部送入导雾腔之中从而提高雾化效率,并使雾汽不会在水位线上方的空间中随意扩散防止这些雾汽在加湿器的外壳壳体的连接接口位置凝结成液珠而渗漏出来;另一个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加湿器在室外使用或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时所送出的雾化汽不被明显的污物污染;另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进风口远离水面、雾化柱及导雾腔,从而使加湿器无论是否工作其产生或蒸发的水汽不能十分容易地渗透到进风口附近的电器件上;最好还能使加湿器具有排污功能等,从而便于清洗水腔。
根据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加湿器,包括可以容纳被雾化液体的容纳腔、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出雾口和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能够向其送风的鼓风机,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超声雾化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腔内最高水位线的上方空间中具有U形的空气回流通道,所述空气回流通道包括由导雾腔所包容的雾气通道以及位于所述导雾腔外围的外围空间,所述导雾腔的上端出口部连通所述出雾口,所述导雾腔的下端进口部位于所述雾化发生器的上方,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风经过所述导雾腔外围的外围空间后绕过所述导雾腔的下端进口部进入所述导雾腔的雾气通道,所述导雾腔固连到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
其中,所述容纳腔内除设置有所述超声雾化发生器外,根据公知的常识,还设置控制液位(水位线)波动范围的液位控制器和进水口,所述液位控制器可以采用电感应式的电控器件从而可以与所述加湿器的电信号控制系统连接,当然所述液位控制器还可以采用纯机械式的液位控制器如浮球阀等而独立地控制液位。所述进水口与外部送水管阀连接从而可以在所述液位控制器的控制下向所述容纳腔内补水。
其中,所述容纳腔可以由位于下面的盛液容腔和罩盖在所述盛液容腔上面的盖体组合而成,所述出雾口设置在所述盖体上,所述超声雾化发生器设置在所述盛液容腔内。
其中,所述雾化发生器工作时会产生向上扩散的雾柱,在超声空化效应的作用下,绝大部分雾珠会在离开水面一定距离的位置爆破从而被雾化。由于所述导雾腔的下端进口部位于所述雾化发生器的上方,为此所述雾化发生器工作时产生的雾柱基本上会射入所述导雾腔的雾气通道,并在所述导雾腔的雾气通道内爆破雾化,所述导雾腔的雾气通道能够收纳所述雾化发生器工作时产生的雾柱;其次由于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压力风在所述导雾腔的外围空间形成均压,再后绕过所述导雾腔的下端进口部进入所述导雾腔的雾气通道,实际上所述雾化发生器工作时产生的雾汽就不能扩散到所述导雾腔的外围空间而是被压力风强制压入所述导雾腔。至于所述导雾腔的下端进口部与液位控制器所控制的最高水位线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所述超声雾化发生器及鼓风机的功率大小设定。
其中,所述鼓风机可以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壁体上或独立于它们之外而设置,甚至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导雾腔的外围空间中,只要能够借助于所述进风口实现向所述导雾腔的外围空间送风即可。
其中,为了利用所述导雾腔形成的U形空气回流通道,所述进风口至少高于所述导雾腔的下端进口部,从而使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压力风经过所述导雾腔的外围空间后绕过所述导雾腔的下端进口部进入所述导雾腔。
其中,所述导雾腔固连到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即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借助于支架或类似物件间接连接到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科日超声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南海科日超声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82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