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水处理系统和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6485.3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6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丛海兵;高郑娟;孙秀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丛海兵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孙忠明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强化 沉淀 水处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含藻水的水处理系统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水处理系统和水处理方法,是采用外加压力预处理后再进行混凝沉淀,去除水中藻类的水处理装置和方法,属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适用于自来水厂去除水华蓝藻等具有上浮特性的藻类和其它浊度物质。
背景技术
藻类是湖泊、水库中常见的浮游植物,其中尤以水华蓝藻最常见,危害最大。水华蓝藻泛指能漂浮聚集到水面形成藻类“浮膜”的蓝藻。太湖、巢湖、滇池中水华蓝藻占藻类总量的90%以上。水华蓝藻之所以能漂浮到水面是因为藻细胞内存在气囊,为藻类提供浮力,使藻类不能下沉。藻类气囊能抵抗0.4~0.7MPa的外界压力,如果外界压力超出这一压力,气囊就不可逆转地破裂。城市自来水厂常以湖泊、水库水为水源,面临着去除藻类的任务。由于藻类具有上浮特性,不易被常规的混凝沉淀技术去除。目前去除藻类的技术有预氧化混凝沉淀技术、预氧化气浮技术。预氧化是在水源水中投加氯、高锰酸钾、臭氧等强氧化剂,将藻类杀死、氧化藻类表层的粘性胶层,便于后续的混凝沉淀和气浮技术去除。混凝沉淀技术是向水中加入混凝剂,捕捉水中细小的藻类、粘土颗粒等杂质,将其结合成较大的絮体颗粒,絮体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泥渣从池底排出,沉淀中水得到澄清。混凝气浮技术同样需要向水中加入混凝剂,将藻类颗粒连同其杂质颗粒结合成较大的絮体颗粒,然后向水中通入压力为0.3~0.4MPa溶气水,溶气水通过释放器释放到被处理水中,由于被处理水中压力低,溶解在溶气水中的气体分子聚集成微小的气泡,并粘附在絮体颗粒表面,将絮体漂浮到水面,从表面刮除泥渣,气浮池中水得到澄清。溶气水量占被处理水量的10~15%。如果不进行预氧化,混凝沉淀和气浮对藻类的去除率较低,只有60~70%,预氧化后再混凝沉淀或气浮,去除率增加到80~90%。预氧化技术杀死藻类,藻细胞破裂,藻毒素和细胞液等溶解性物质外泄到水中,藻毒素有很强的毒性,藻液也会与后续水处理消毒剂反应生成致癌物质。预氧化后混凝沉淀仍需要投加大量混凝剂才能使藻类沉淀,投加量40mg/L以上,成本高。气浮池需要大量的高压溶气水,能耗大,运行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水处理系统和水处理方法,解决现有自来水厂对含藻水处理所采用的水处理系统和方法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通过本发明在相应的系统中采用外加压力预处理含藻水,使藻类气囊破裂,失去浮力,因而沉淀速度快,除藻效果好;而且预处理中藻细胞不破裂,不会引起藻液外泄,安全环保。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合池21、反应池29、沉淀池36和加药装置;混合池21、反应池29、沉淀池36为开口的矩形水池;混合池21与反应池29间的隔墙23上开有出水孔24,反应池29与沉淀池36之间的隔墙32上开有出水孔33,混合池21中安装有搅拌器22,反应池29中横向间隔安装有多组下折板30和上折板31,下折板30的底端和侧边固定在反应池29的池底和池壁上,顶端淹没在水面以下,上折板31的顶端高出水面,侧边固定在反应池29的壁上,底端与池底留有间隙,反应池29底安装有排泥管34,出口伸出池外通排水沟41中,排泥管34出口部位安装有排泥阀35,沉淀池36末端墙壁上水面位置安装有出水槽37,在沉淀池36末端墙壁上安装有出水管38,出水管38的进口伸入沉淀池36中的出水槽37内,出口伸出沉淀池36外,沉淀池36底部安装的排泥管39伸出池外通排水沟42,排泥管39出口部位安装有排泥阀40,加药装置由计量泵25、溶液箱27、进液管26和出液管28组成,计量泵25通过进液管26连接溶液箱27,通过出液管28连接混合池21,所述的排泥管34、39为穿孔管,沿纵向开设有2排直径20mm的圆孔,其特征是,混合池21的进水管20连接设置的至少两个并联的压力罐6、7的出水管12;设置的供水泵1的进水管2接水源,出水管3与并联的各压力罐的进水管10连接,设置的空压机18的供气管19与各压力罐的进气管14连接。
所述各压力罐均为圆柱形密闭容器,两端为半球形,压力罐内部轴向间隔安装若干组下隔板8和上隔板9,下隔板8的下端和侧边固定在压力罐内壁上,上端与压力罐内壁间留有间隙,上隔板9的上端和侧边固定在压力罐内壁上,下端与压力罐内壁间留有间隙,压力罐一端的进水管10上安装有流量计5和进水阀11,压力罐另一端的出水管12上安装有出水阀13,压力罐顶部的进气管14上安装有进气阀15和止回阀16,压力罐顶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丛海兵,未经丛海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64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药酒
- 下一篇:一种涤纶丝泡泡绒面料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