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8056.1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3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聂永明;刘明保;齐虎;胡程鹤;宫剑飞;乐贵平;冯大斌;于滨;徐凌;朱胜利;吴林林;任正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6 | 分类号: | E04C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张拉 预应力 混凝土 单层 框架 结构 | ||
1.一种建筑物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在平行其断面方向设置框架结构,形成箱形断面,框架梁为I型截面,框架梁跨高比范围在7~36米,在框架中设置预应力筋,将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受力较小、施工方便框架梁的腹板侧面,当浇灌混凝土并达到规定强度后,在张拉槽处通过中间锚具将同一预应力筋束的各段首尾顺序连接,然后在腹板两侧通过中间锚具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按要求封堵张拉槽即可,其特征是: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受力较小、施工方便的框架梁的腹板侧面,在框架梁I型截面内,通过中间锚具连接并张拉预应力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结构横断面为单层箱形形状,框架梁跨度L通常不小于7米,框架梁为I型截面,框架间距不大于L/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框架梁内预应力筋与传统的预应力框架梁配筋相似,呈正反抛物线分布,反弯点位置为0.08L~0.12L,设置在侧墙和框架梁中的预应力筋形成一条环形曲线,预应力束外形尽量与弯矩图一致,尽量靠近受拉边缘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预应力筋的束形可以是闭合曲线,也可以是非闭合曲线;如果是闭合曲线,无锚固端;如果是非闭合曲线,其端部为锚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在同一榀预应力框架中,每束预应力筋的根数和预应力束数,根据设计需要设置,预应力筋布置关于框架纵向对称轴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张拉槽预留在框架梁三分点的中和轴附近;同一预应力束预留槽和中间锚具的间距,根据设计需要设置,其范围为15~50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如果具备张拉空间,在中间锚具靠近结构内部或外部的一端进行张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其特征是:如果具备张拉锚固条件,张拉槽预留在结构内部构件的端部或外部构件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张拉预应力混凝土单层I型框架箱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在于:
a)铺放各预应力束(1、2、3、4);
b)将各预应力束的张拉槽(5或6)预留在结构内部框架顶梁/底梁(9)张拉槽预留在框架梁三分点的中和轴附近;
c)当浇灌混凝土并达到规定强度后,在I型框架截面内的张拉槽(5或6)处,通过中间锚具(12)将同一预应力筋束的各段首尾顺序连接;
d)在中间锚具的任一张拉端(10、11)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按要求封堵张拉槽(5、6)即可;
e)当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多束预应力筋时,各束张拉槽通常关于结构断面对称布置,其余步骤同a)、b)、c)、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805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压浮动式射孔弹压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复合板半容积式水加热器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