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7663.6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1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帮英;邱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帮英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K9/20;A61P1/16;A61K35/4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5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胆囊炎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更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
背景技术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主要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起病多与饱食、吃油腻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常突然发病,表现为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与胆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慢性胆囊炎,亦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来,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目前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一般采用口服西药或者手术的方法,而本发明的目的即是为患者提供一种以内服中医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木香90-100份,枳壳90-100份,郁金90-100份,茵陈120-150份,龙胆草90-100份,猪胆汁500-550份。
所述的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其特征在于,它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木香90份,枳壳90份,郁金90份,茵陈120份,龙胆草90份,猪胆汁500份。
所述的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其特征在于,它也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木香95份,枳壳95份,郁金95份,茵陈130份,龙胆草95份,猪胆汁525份。
所述的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其特征在于,它还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木香100份,枳壳100份,郁金100份,茵陈150份,龙胆草100份,猪胆汁550份。此方案较佳。
本发明的配伍思想:茵陈为君,龙胆草、郁金为臣,枳壳、木香为佐,猪胆汁为使。
配方中各原料的作用: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枳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
茵陈: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湿热,退黄疸。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猪胆汁:苦、寒、咸;入肝、胆、肺、心、大肠经。清热,润燥,解毒。
本发明的制作方法:以上六味药加蜂蜜制为蜜丸,每丸约重10g。
本发明的用法与用量:口服,早晚各一丸,5天一个疗程,1-6个疗程见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科学合理地配伍,精心制作成一种治疗胆囊炎的蜜丸,提供了一种以内服中医药物来治疗胆囊炎的新手段,治疗过程简单,使用方便,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治愈后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它可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木香90克,枳壳90克,郁金90克,茵陈120克,龙胆草90克,猪胆汁500克。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它也可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木香95克,枳壳95克,郁金95克,茵陈130克,龙胆草95克,猪胆汁525克。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蜜丸,它还可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木香100克,枳壳100克,郁金100克,茵陈150克,龙胆草100克,猪胆汁550克。
典型病例:
病例1 张某,女,37岁,右上腹绞痛难当,时常感觉恶心,到医院检查得知患急性胆囊炎,依实施例2坚持服用5天,便已好转。
病例2 李某,女,45岁,患急性胆囊炎未得到彻底治疗,反反复复以致后来发展成慢性胆囊炎,服用过多种药物未见好转,后来依实施例2坚持服用3个疗程,即治愈。
病例3 王某,男,39岁,曾患急性胆囊炎,为引起重视,后来拖成了慢性胆囊炎,常感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尝试过多种药物均未能根治,依实施例3服用5个疗程,即得治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帮英,未经陈帮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76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