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容量多功能光纤配线箱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7108.3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0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庆;吴贞;饶少勇;罗序晖;黄延坚;帅光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马集团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量 多功能 光纤 配线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接入箱,尤其是一种光纤配线箱,用于不同接入模式下光纤通信链路中的链接和调度,可供光缆、光纤引线、光纤跳接纤等线路的接续。
背景技术
近年来,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入户)在我国得到大力的发展,由于FTTH光网络接入模式的多样化和环境的不同,对光纤配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设计不同功能的配线产品,才能适应现代网络的需求;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网络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成本。因此,目前的光纤网络建设对光纤配件提出了如下要求:一、在不同接入模式下,产品要灵活通用;二、产品在纤芯管理上要清晰;三、产品功能互换性要强,以便降低工程前期建设和后续的维护成本;四、产品不受环境的制约,实现不同环境和不同形式的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大容量多功能光纤配线箱,该光纤配线箱适用于多种接入模式,而且具有通用性强、互换性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大容量多功能光纤配线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箱包括箱体以及箱门,所述箱体上下两侧的箱璧上各设有至少一个光缆进出线孔以及至少一个皮缆出线孔,箱体的底板在其中心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纤芯续接的熔接盘,围绕着所述熔接盘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收容光缆的过渡线环,箱体的底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皮缆的皮缆卡座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开剥光缆的光缆开剥固定板;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另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扣紧箱门的大拉扣。
所述箱体内铰接有一用于将箱体空间分隔成两层的主旋转板,箱体的底板上另设有用于扣紧该主旋转板的旋转板固定扣;所述主旋转板靠近箱门的一侧制有用于缠绕尾纤的外层尾纤收容区。
所述主旋转板靠近箱门的一侧安装有至少一个光分路器和至少一个双列停车位和橡胶停车位。
所述主旋转板靠近箱门的一侧安装有用于安装FC型和SC型适配器的适配器座板。
所述箱体的底板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收容尾纤的收容线环,形成内层尾纤收容区。
所述箱体背面还设有用于固定箱体的吊耳或抱箍安装孔。
所述主旋转板通过卡扣铰接轴与箱体铰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主旋转板旋转式结构设计,实现了箱体内的分层管理(分两层),区域划分清晰,使得操作和维护更加方便;卡扣式旋转轴和固定扣结构设计,使得主旋转板安装和拆卸更加便捷;双列停车位使得光信号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主旋转板方便性来更换相关功能配件,从而实现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换,满足现今FTTH光链路中各种接入模式相互融合,使之产品应用灵活、操作方便、通用性更强,并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也比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主旋转板闭合状态)。
图2是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主旋转板打开状态)。
图3是实施例一的内层走纤原理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外层走纤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主旋转板闭合状态)。
图6是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主旋转板打开状态)。
图7是实施例二的内层走纤原理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的外层走纤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大容量多功能光纤配线箱,包括制有空腔的箱体1、安装在箱体上的箱门11。所述箱体内通过卡扣铰接轴20(常规零部件)铰接有一个用于将箱体空间分隔成内外两层的主旋转板12,该主旋转板通过设置在箱体底板上的旋转板固定扣15固定住。所述箱体上下两侧的箱璧上各制有四个光缆进出线孔7(上、下侧壁上的光缆进出线孔对称布置)以及两个皮缆出线孔10(方向参考图2)。箱体的底板上设置有用于主缆纤芯续接的主熔接盘4(光纤热熔接用的常规部件)和配线熔接盘13(两个熔接盘位于底板的中部位置)。箱体的底板上还设置有八个用于收容光缆的过渡线环5(常规部件),其中四个过渡线环围绕着主熔接盘布置,另外四个过渡线环围绕着配线熔接盘布置以形成供光缆缠绕收容的环状,同时,箱体的底板上还设置有三个收容线环14组成内层尾纤收容区(位于两个熔接盘的上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马集团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马集团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71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