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单相逆变电源的柔性切换系统的切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4651.8 | 申请日: | 2012-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1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严虹;蔡慧;陈卫民;李青;宋庆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3/26 | 分类号: | H02J3/2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单相 电源 柔性 切换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单相逆变电源的柔性切换系统的切换方法,第一、第二和第三设备并联在三相四线制的A相上,第四和第五设备并联在三相四线制的B相上,第六设备和单相逆变电源并联在三相四线制的C相上,假设六个设备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都相等;其特征在于:单相逆变电源通过第一开关挂接在C相上,滤波器分别与单相逆变电源和隔离变压器相连,第三设备与A相之间串联第二开关,第三设备与隔离变压器之间串联第三开关,第三开关并联在第二开关与第三设备之间,电压采样电路与切换控制器相连,电压采样电路用于采样A、B、C三相的输入电压,系统内部信号通过第四开关与切换控制器相连,系统控制器与A、B、C三相相连,切换控制器用于控制单相逆变电源和四个开关;
系统控制器实时监测各相电压、电流和功率因数的大小,进行运算后,发现A相功率负荷最大,C相功率负荷最小,所以决定让第三设备由A相切换到C相,系统控制器把命令发送给切换控制器,切换控制器收到命令后;按以下步骤进行切换:
1)确定将被切换的第三设备的原接续相为A相,因此,把A相的电压采样电路接通;
2)确定第三设备将被切换到的接续相为C相,因此,闭合第一开关,把单相逆变电源与C相接通;
3)以A相的电压信号作为参考,以单相逆变电源输出的电压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构成闭环控制,在切换控制器中产生SPWM的驱动信号,使单相逆变电源输出的电压波形经滤波器滤波后变成稳定的正弦波;
4)当第3)步输出的稳定的正弦波和A相电压同幅值同相位时,闭合第三开关后,打开第二开关;
5)切换完成后,切换控制器采用移相控制,使单相逆变电源的输出和C相同相,然后,包括单相逆变电源、滤波器、隔离变压器、切换控制器和电压采样电路的切换装置被旁路、退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相逆变电源的柔性切换系统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六个设备的额定功率往往不相等,但额定功率已知,系统控制器通过监测A、B、C三相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因数的大小,运用公式功率=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计算得出每相功率大小,便知道A、B、C三相的功率相差多少,也知道A、B、C三相中功率负荷最大和功率负荷最小的相,然后通过各设备已知的额定功率,确定要切换哪几台设备,进行切换;或通过监测每台设备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因数,运用公式功率=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计算得出每台设备的实际功率大小,确定要切换哪几台设备,进行切换,一次切换完成后,重复上述计算步骤,再进行切换,直到A、B、C三相的功率负荷平衡或基本平衡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相逆变电源的柔性切换系统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相逆变电源,采用交-直-交电路结构,即不控整流电路+中间直流环节+逆变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相逆变电源的柔性切换系统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逆变电路,采用全桥电路、SPWM调制,其输出经滤波器滤波后为正弦波,由于SPWM调制方法的缺陷,逆变电路的输出正弦电压的幅值最大只有输入电压的0.85倍,因此在滤波器的后边接上隔离变压器,变比大于1.18,以使切换系统的输出电压幅值达到220V,同时此隔离变压器起到隔离的作用,避免输入输出短路的发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相逆变电源的柔性切换系统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采样电路,其输入电压采样用于单相逆变电源跟踪原接续相A相的电压,使单相逆变电源输出与原接续相A相具有同频同相的电压;电压采样电路的输出电压采样用于闭环控制,使单相逆变电源输出的电压幅值达到原接续相A相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相逆变电源的柔性切换系统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切换是在单相逆变电源的输出电压和原接续相A相的电压的相位和幅值相等时发生的,因此切换过程中不会有冲击电流或冲击电流很小,实现了无跳动柔性切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465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